8月4日,辣媽幫旗下電商平臺“荷花親子”發出“告別宣言”,表明其電商轉型之路被迫中止。這幾年社群電商的風頭正起,但真正能做好的并不多見。美麗說算是做得還不錯的項目,但也最終被蘑菇街合并,表明其電商業務還是沒有能夠做到令投資人滿意的程度。在社群影響力日益強大的今天,那么社群電商為什么反而不好做呢?
越是小眾就越容易成功
先簡單回顧一下辣媽幫的電商發展歷程:2014年9月,辣媽幫推出跨境母嬰電商平臺“辣媽商城”,主打自營概念,首次嘗試“社區+電商”模式。2015年3月,辣媽幫宣稱完成1億美金融資,并計劃主要用于擴張電商市場份額,顯然當時辣媽幫看好跨境自營市場。但短短一年之后,辣媽幫就要開放第三方接口了,這表明其自身電商業務并不如意。
針對辣媽幫的電商業務而言,用辣媽幫副總裁楊俐的話來說,主要是受跨境稅改政策的影響,電商業務利潤必然會下滑,但出于用戶需求也不會放棄這一業務。辣媽幫從去年就開始把電商業務轉接給第三方,即開放接入端口,允許品牌入駐,將平臺本身化身為流量提供者。希望通過開放端口的形式,將運營壓力轉接給第三方。
開放端口把運營壓力轉給第三方,這話有些拗口。簡單說,辣媽幫電商業務的趨勢,就是逐步從自營轉向靠當房東賣流量掙錢。
但事實上也有不少人靠做社群電商掙錢了,比如公路商店。這家主打亞文化的青年社群,上架的商品都是別處找不到的獨特商品。基于類似的興趣和相近的價值觀走在一起,為這些獨特商品找到最好的用戶。再比如凱叔講故事,通過親子故事做成了國內最大的親子教育品牌,相關商品銷售非常火爆,僅其中一款249元的隨手聽銷量就輕松突破3萬臺。
社群電商的本質是電商,而不是社群。或許定位越精確,越是小眾,提供的商品獨特而有價值,社群電商可能相對越容易成功。
而無論是辣媽幫還是美麗說,進入的都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千億元級市場,面臨的競爭對手眾多,因此需要付出的努力自然也要大得多。對于內容驅動的社群來說,變現的方法未必只有電商一條路可走,什么值得買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要堅守好核心價值,不做電商只靠廣告和營銷同樣可以活很好。
什么是社群電商?
社群電商這個詞是隨著粉絲經濟流行而熱門的,它要求品牌或個人具有獨有特質和文化,并以此吸引大批粉絲跟隨并傳播,一個品牌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可能卻成為很好的社群電商。
對社群電商的一個誤解是把在社交網絡做營銷的電商就稱作社群電商,社群電商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沉淀和粉絲沉淀,不在于粉絲的多少,在于入心用戶的忠誠和熱愛。那些靠求轉發和刷朋友圈形成的微電商或微商們,大多數不是社群電商,扎上社群電商的頭巾,也還是傳統電商。沒有產品文化、沒有品牌信仰、沒有族群認同的電商不是社群電商,
社群電商正在不斷拓寬
2016年一個已經到來的趨勢是很多大品牌都開始進入到社群電商渠道,發揮社群電商的優勢打造企業品牌力,同時讓微渠道的存在感變得更強。
深挖母嬰領域,社群電商正在不斷拓寬,打造母嬰消費新藍海。為什么這么說?社群電商渠道所具備的特質就是自于對孕嬰童等母嬰領域的長尾的深挖、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去影響粉絲建立品牌人格化,達成跟進購買的群體,同時在母嬰垂直領域具備話語權,能夠提供專業領域的購買意見甚至是專業的服務,具備極強的到C端的滲透率。據說母嬰紅人年糕媽媽今年Q1已經做到三四千萬的流水,社群電商勢頭可見一斑。
什么樣的產品可以在社群電商這種微渠道中流行傳播? 實際上大多數都是如茶葉、母嬰產品、保健品、酒等具有高毛利、強口碑的產品,因為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會有利可賺 。而傳統渠道來說,尤其像奶粉品牌,雖然這些產品的毛利高,但是實際上廠商的利潤卻很低,原因在于渠道成本太大,而微渠道讓人人成為渠道變成可能,用戶既是粉絲也是銷售員,它把渠道費用、部分市場費用和推廣費用通過推廣獎勵的方式給予推廣宣傳自己品牌的網紅、自媒體等,社群電商力量讓渠道、媒介、銷售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實現徹底的去中間化,這樣的大殺器必然會被各大品牌好好利用,從而打造“多贏”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