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傳統實體商場閉店情況比較突出,一些知名大賣場經營業績整體下滑——
面對電商沖擊,實體店應反思什么問題?
近來,實體商場關門的新聞不時出現。中國商業地產聯盟發布的《中國商業地產行業(2015/2016)年度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傳統實體商場閉店情況比較突出,一些知名大賣場經營業績整體下滑。電商的沖擊被業內和媒體認為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除此之外,實體商場自身有沒有問題?記者,近日對此展開了調查。
商業地產過剩,從挑品牌到被品牌挑
日前,一場品牌和商業項目對接的中國品牌大集在寧波鼓樓附近進行。在現場,原本削尖了腦袋要進大商場的品牌們,如今卻因為“僧多粥少”成了香餑餑。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不考慮城市規模和消費能力,熱衷建設商業項目,讓商場“招商難”愈演愈烈。
陳先生在寧波奉化負責某商場的招商項目。他告訴記者,自從幾個月前,他被上海公司派駐到這里后,就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不僅是大品牌根本不會考慮這種級別的城市,普通一點的快時尚品牌對我們也愛理不理。”陳先生告訴記者,這就是商業項目過剩導致的。
奉化人口不到50萬,然而這里商業項目的密集程度卻超過很多人的想象。在奉化市區,大成路、南山路有點類似于商業主干道,周邊就集中了多個購物中心。大成路和南山路口的太平洋購物廣場,是奉化比較老牌的商場,面積3萬平方米。沿著南山路向南走十來分鐘,就是當地的商業巨無霸銀泰城,面積將近10萬平方米。銀泰邊上還有冠城國際商業中心,再往南過一個路口就是大洋時代購物中心。雖然比起大城市里的商場,奉化的這些購物中心體量要小一些,但考慮到這里的人口,商業面積已經綽綽有余。
在離奉化不到100公里的余姚,商業項目過剩更甚于奉化。萬達廣場、保利文化商業廣場、華潤五彩城、眾安時代廣場、舜大財富廣場等十多個購物中心擠進了這個小小的縣城。
記者了解到,有一家開張兩年多的購物中心,因為人氣慘淡,導致品牌不斷撤柜,隔幾天就會上演品牌的“清場大甩賣”。為了填滿場子,該購物中心也一直處于邊營業邊招商的尷尬局面。“現在這個項目的空置率達50%,有些攤位都免費提供,品牌商也不愿意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余姚、奉化的遭遇并非個例。據了解,這幾年商業項目在各個城市都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杭州建成和在建的商業項目超過80個,在浙江省內遙遙領先,溫州、紹興、金華等地也都如此。從全國情況來看,這也是普遍現象。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高達15263萬平方米,同比激增23%。二三線城市商業用房消化周期高達50個月以上。
“保守估計,遇到招商難的項目在60%以上,80%以上的項目都在招商上存在問題。”太平洋百貨集團有限公司開發總監陳中梁說,“我去年談了200多個項目,現在的商業項目非常泛濫,同質化現象很嚴重。”
定位偏離環境,轉型升級效果不佳
近年來,北京批發市場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記者近日走訪發現,一些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往往偏離了當地環境,最終導致升級效果不佳。
從去年9月開業至今,由大康鞋城升級改建的悅秀城購物中心已開業10個月了,便捷的交通、密集的住宅區、毗鄰北京南站……一切區位優勢都預示著生意興隆。然而,當記者8月1日走進這里,卻發現這里顧客寥寥,不少店員無所事事,二層的購物區域甚至沒有開放。
一家商場的餐飲店主告訴記者,這里的店家多數都是兩個多月前新入駐的,自從入駐以來,他們就一直苦苦支撐。“平時根本沒有人,到飯點的時候,上座率也就是四五成。”然而,他們還不是日子最難過的,一層的服裝專賣店人數更少。一名店員坦言:“大部分時間店里都是沒客人的,現在都是滿滿的囤貨。”與此相對應的,是商場兒童購物區的相對火爆。記者發現在人流量相對少的下午三點,也有大批家長帶著孩子到商場游樂中心玩耍。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兩年前,產權方國美集團就針對大康鞋城的轉型升級做過市場調研。由于大康鞋城所處的右安門地區位于北京“南城”,所以根據南城定位和周邊購買力預測,最終仍然想建造一個攤位式批發市場,理由是打造中高端購物中心,會產生經營困難。而后來經過與右安門街道辦事處的探討,還是選擇了中高端購物中心的方案。
“太高端了,不接地氣!”一名在商場內閑逛的“南城”市民說。購買力,成了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一個突出問題。
記者又來到朝陽區雅寶路地區,由于毗鄰使館區,這里曾是很多“老外”批發衣服的貨源地。但去年以來,雅寶路地區也開始了市場轉型升級,預計三年內轉型為孵化器,發展為創意設計新業態。
然而,記者來到新業態聚集的日壇國際貿易中心四層時卻發現,這里雖然入駐了一些金融機構、旅行社等生活服務企業,但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一位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的租金每月能省下將近兩萬元,但位置有些不太好找,尤其是位于曾經的批發市場中。”在他的構想中,這里毗鄰悠唐國際等購物中心,應當很具備投資價值,但目前看來,許多配套設施還沒有跟上。“作為第一批入駐的人,我們恐怕還要探索很久。”這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在另一家剛剛轉型升級不久的三里屯雅秀市場,前來購物的顧客寥寥無幾,不少攤位都已打出“清倉甩賣”的招牌。記者在商場門口隨機采訪了不同年齡段的顧客,一對中年夫婦說:“樣子太新了,不適合咱老百姓。”兩位20歲出頭的女孩說:“價位可以接受,但是樣式很山寨!”她們轉身走向了更繁華的三里屯太古里……
(來源:中工網 記者:鄒倜然 楊學義)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