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國家政策方面,政府已意識到電商正打擊實體經濟,支撐實體店崛起;消費者結構需求方面,90、00后消費大時代開啟,實體店新機遇來臨......
一、國家政策方面
1、國務院發力內需新戰略
李克強總理強調很多次,2016年就是調結構,去庫存,擴內需的一年。推進保障體系,外需轉內需、投資轉消費成為發展核心,立志要構建起增加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力的增長新模式。二胎政策、適度減稅、新農村戰略都是擴內需的思路,這樣的政策在2016以后會越來越多,有利消費整合。
2、政府推動創業潮,支撐實體店崛起
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注冊的企業達到1.16萬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創業潮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經營實體店起步。2016年創業浪潮會繼續,因為本就是大勢所趨。
如今開店的流程及政府審批在簡化,有粉絲及影響力的實體店品牌更容易能獲得各路資本支撐,協助做大。很多零售高管及經理人在這輪創業浪潮下選擇開店創業,甚至剛畢業走上社會的年輕人都能眾籌投資開咖啡館。商業地產創業潮正默默改變競爭及游戲規則,顛覆中更見商機。
3、政府已意識到電商正打擊實體經濟崛起
雙11是巨額的虧損經濟,惡性競爭導致中國零售走向無利潤時代,生產作坊擠出優勢工業,電商在毀滅消費、毀滅逛街本身所帶來的額外消費,電商破壞傳統商圈...
這是電商的錯嗎,真的不一定,這本就是全球發展大勢,只是中國顛覆的更猛烈些,血拼的更狠些。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商對實體經濟確實有沖擊,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線上假貨比例遠大于預期,最近今日視點就做了期節目,其中內容觸目驚心。既然政府有法子逐漸把深顛覆的金融創新及移動互聯支付系統納入嚴格的控制監管,電商也注定逃不過,而且變革就在當下,實體店要最終收益。
4、政府已在限制代購,也允諾2016調低進口稅
李克強總理最近在談到實體經濟崛起時,就提到了代購,這幾年代購的高速增長與實體經濟的微疲軟形成反差,中國每年千億元的代購規模已不容小視。所以很明顯的變化是代購政策正逐步加緊,法律制裁代購商家惡意偷稅漏稅事件越來越多,明年還會更細分更嚴格。
同時,進口政策在放開,克強總理就坦言未來5年內,中國會進口10萬億美元。商智庫預測,為了內需的真正崛起,進口政策在2016年將進一步放開。
二、消費者結構需求方面
1、90、00后消費大時代開啟,實體店新機遇來臨
中國年輕一代金錢概念偏弱,偏好超前消費,新興事物接受能力強,更加適應移動互聯消費模式,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個性化、體驗感、新奇感也非常大。衣,追求品牌個性,高度互聯網化;食,注重特色和體驗,偏向快時尚消費;行,外觀與質量并重,具有品牌意識;游,向往自由,消費能力有限但熱愛旅游;娛,超強娛樂能力,樂于接受新型娛樂方式。如今的90后、00后,消費的喜好及習慣已大大不同,實體店以其生活習慣為導向的調整,不也是實體店逆襲崛起的最好時機嗎?
2、配送消費模式讓實體店大大增收
互聯外賣模式正幫商家將原本的店鋪輻射范圍無限可能性擴大,業務量大增,甚至單店幾倍增長。無論是路邊小店,還是商場大牌,都站在同一起跑線,點擊量就是口碑值。如今甚至有的商家70%的利潤來自移動外賣訂單。如今騎電車的外賣哥都滿布各大城市,做的好的能有上萬元月收入,可想而知,商家的利潤呢?
3、消費個性化需求的必然性
工匠精神、場景化、快時尚、情懷、細節、服務,越來越成為實體店崛起標簽。移動互聯的時代,消費者的消費喜好及追求,都體現在實打實的點擊率上。今年實體店最熱門的轉型方向,就是日本式的工匠精神,或趣味或情懷的場景體驗,滿足大眾需求的快時尚,以及細節及服務,這些元素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實體店開發體系中去,如今已成實體店逆襲標簽。
4、新中產時代,文化、創新、體驗和情懷與價格同樣重要
價格優勢一直是電商逆襲實體店的核心,但如今中產的家庭越來越多,互聯網鏈接全球,曾經刷黃金的中國大媽都開始組圖出國游了,消費者早已潛移默化巨變。這兩年商業地產最熱門的是太古里、新光天地、誠品及大悅城系列,玩的就是人文、創新、體驗及情懷,這才是當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
三、商業形態方面
1、線上線下洗牌已接近尾聲,實體店崛起就在眼前
全球視野背景去看,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后,重新穩定崛起,當下中國的消費結構同當年的日本也有幾分相似,中國經過近六年的實體店洗牌正接近尾聲,關店的高潮期已過,很多轉型或調整或國際收購后重新崛起的實例也不少,比如中國百貨都已逆襲崛起,紅遍中國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不也是轉折點嗎?
2、商場爆發式增長,實體店發展的最好時期來臨。比如萬達一年就開業了26個場子,而今年要暴增至55家,更是深入三四線城市
3、線下商鋪的展示價值愈加被本土商家看重
實體店的展示體驗的價值越來越被看重,已成為品牌突破發展瓶頸的有利武器。有商家直接開出體驗店,只為培養下一代品牌消費及情感溝通,甚至有商家直接組下店面打造體驗式的線下試衣體驗店。
4、商業地產商的競爭激烈使得更多商場愿意為“引流”給好品牌降租金
中國商業地產目前有30多家外資商業地產發展商及40多家內資商業地產發展商,2015年全年商場有據考察的供應近3500萬方,如今,越來越多的發展商在選擇品牌時,愿意用品牌的人流帶動效應及影響力換租金,以獲得長遠的商場成長空間及整體估值。
5、大批量關店背后,則是一打本土新品牌強勢崛起
眾所周知,某幾個老品牌在2015年關了過10000家店。但是你知道在關店的背后,則是更多新興品牌正強勢崛起。比如:零售行業的快時尚熱風、UR等;餐飲行業的外婆家、小南國、蘇浙匯、盤古餐飲、57度湘、海底撈等十幾家未來有機會成為百盛般的全球餐飲集團;個性品味的代表方所、西西弗、貓的天空之城、初見書房、新華書店、單向街、字里行間等本土體驗式書店都在深跨界情懷式大逆襲。
6、淘寶、京東、亞馬遜等主流電商都在大力發展實體店,都制定了線上積累完口碑及原始積累后在線下鋪開實體體驗店發展大戰略
7、創新型的O2O商業形態也將消弱純電商的競爭力
實體經濟不是被電商打敗的,而是敗給了自己。傳統的單一品牌,線上銷售越好,線下關店越狠。價格優勢在這中間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那么線上線下同價了呢?實體店家門口加上線上同步,純電商還有市場嗎?
8、更多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實體商業,難道他們的智囊團比我們傻?
A&F、SPAO、Forever21、TOPSHOP、Old Navy等以及全球諸多粉絲的bebe、&Other Stories、Urban Outfitters、Victoria's Secrect Pink、Miss Selfridge正打算或已經進入國內實體店商業,為什么?
9、公眾人物接二連三的進入實體店經濟,為什么,他背后的團隊智慧也不低吧!
孟非的重慶小面、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餐廳、任泉開的四川香天下火鍋、Angelabably開的baby cafe咖啡店、舒淇開的KIKI餐廳、高圓圓開的蜜桃餐廳、薛之謙開的上上謙串串香、周杰倫的法式日式西北風等餐廳、陳冠希開的潮牌JUICE、五月天開的STAYREAL、周杰倫開的PHANTACI、羅志祥開的STAGE、林俊杰開的SMG、李晨及潘瑋柏開的NPC、張震岳開的WNP.等等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