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常常被認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是城市精神生活的品質體現。而近些年來,實體書店的運營狀況堪憂。面對數字閱讀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書店的價格攻勢,實體書店的發展面臨著挑戰與威脅。
如今,隨著“全民閱讀”的不斷深入,關于實體書店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家扶持實體書店的呼聲不在少數。近日,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11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實體書店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意見》強調了實體書店要不斷創新經營發展模式,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并與網絡融合發展,或將為實體書店的未來發展描繪了一幅絢麗藍圖。
實體書店迎來最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會不會成功逆襲,一掃近些年的陰霾?在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上,全國同行共同探討如何貫徹實體書店扶持政策落地,抓住機遇,實現實體書店的新一輪創新發展。
有嘉賓指出,如果僅僅指望一部政策的出臺就可以留住書香,這并不現實。實體書店的回暖,離不開政策法規的推動,各地切實的落實,更重要的還是書店自身積極謀變,追求行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北京大學現代出版研究所所長肖東發提出,未來書店的發展趨勢將是專業化、特色化、小眾化。受到特定讀者群歡迎的學術書店、古籍書店、藝術書店、科技書店、音樂書店等專業書店也將逐漸崛起。
有著“最美書店”稱號的上海鐘書閣,以書店為載體,組織讀書會、寫作研討、藝術品展示、生活沙龍、創意集市等。其他成功的案例還有成為南京城市文化名片的先鋒書店,對親子閱讀推廣起到了相當大的引領作用的蒲蒲蘭繪本館等。可見,成功運營與發展的書店都已不是單純地賣書,而是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文化場所。他們更注重的是顧客的體驗,推崇個性化的發展,而這些正是網絡書店所缺乏的。
新華傳媒旗下上海書城以及去年全新創新品牌書店“新華一城書集”的傳統大型書店也在思索創新轉型之路。考慮到實體書店的銷售是偶遇型,而非目的型,就格外需要凸顯圖書陳列之美的重要性,能夠在開架的布局上一瞬間吸引讀者,促成購買。此外也要掌握節慶的賣點及人流匯集,凡重要節慶、重大盛事,都亮出特色活動,聚攏人氣,增加消費黏性。這是橫向維度的業態創新。此外還應以主業為核心,以閱讀服務為突破點,進行縱深的拓展。如上海書城與寶鋼集團、浦東法院合作,將流動書店開進廠區與法院,成為員工閱讀購書、文化交流、休閑放松的場所。通過現場的網絡連接,還可以在線預訂上海書城的海量圖書,實現線上線下O2O互動。
嘉賓一致認為,外部政策環境轉好并不能保證書店的長遠發展,扶持政策也只是大旱中一場及時雨,而非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有嘉賓認為,實體書店要想真正走下去,還得靠自己。從業者只有積極探索,實現經得起市場考驗的轉型升級,才能夠讓實體書店真正走向繁榮。
此外,拯救實體書店,還需要全民培養閱讀習慣。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培育終身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需要每個人自覺地加入到全民閱讀的洪流中。政策扶持助實體書店“破繭成蝶”,而要讓實體書店這座城市地標更閃亮,則需要每個人多讀書,讀好書,以實際行動支持實體書店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