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這年頭,大家都在說“關店潮”,但你真的會“關店”嗎?閉店是個系統工程,比開店還復雜。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會產生巨大損失。
這年頭,大家都在說“關店潮”,但你真的會“關店”嗎?一位零售高管曾說,“閉店是個系統工程,比開店還復雜。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都會產生巨大損失。”
舉例來說,有經驗的零售商在和開發商的租賃合同中會加入條款:“在開業X年后,如果賣場方持續一年虧損,且認為無法扭虧為盈,賣場方可單方面提出終止合同。并補償一筆明確的可控費用之后,即視同為合同合法終止,無需再承擔其他經濟、法律責任。
其次,從細節層面來講,零售企業提前終止合同的交接條件必須注明為“撤離后的現狀交接”。對于物業方面,也需要向對方明確,“以正式函件通知交接日的三日之內進行交接,逾期不到現場,視同已經完成場地交接”的交接條款。并且,物業服務條款同樣需要注明,隨著租賃合同的結束,物業合同隨之結束,雙方無任何法律和經濟責任。
也就是說,一次成功的閉店止損,從開業籌備就需要埋下伏筆。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約訪多位零售高管,共同解讀,如何將閉店的損失降到最低。使得零售企業能夠在“止血”的基礎上成功“活血”。
鎖定虧損門店,做出閉店預算
對于零售企業來說,虧損門店的關停總是有跡可循。一位零售業資深人士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因為區域差異,門店所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從宏觀方面來看,被企業做出關停決策的門店,所屬片區一般面臨供應鏈整合困難、資源配置無法到位、以及新網點拓展無望的問題。
東部一家老牌零售企業就曾遭遇困境。他們的經營團隊逐漸發現,其開業時間較早的門店,因為當地核心商圈改變,周邊經營環境不斷惡化。虧損持續擴大,且在可以預判的2到3年內依然無法降虧止損。隨后,該企業果斷采取措施對該門店予以關停。據相關負責人透露,其實是該門店所在片區的經營團隊上報了關店提案??陀^來講,他們比企業總部更加了解門店的實際經營狀況。由他們形成相關報告,上報總部經營決策層,使得零售企業做出最終決定。
該企業做出決策后的第一步,便是匯總目標門店的所有有效合同。他們連同法務一并做出了包括和解協議、終止協議、以及閉店公告在內的一系列相關條款。因為涉及對外公示,所有內容皆經過法務審議,才以公司名義正式發出。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幫助企業減少風險,并且為后續法律糾紛提供有效證據。所有的合同、文件都被備份處理,同時以EMS等官方快遞公司進行郵寄。以此來說明企業已經對相關方面盡到告知責任。
因為目標門店店長最為熟悉門店概況,該企業財務部門在做出閉店預算時,充分參考了店長所提供的信息。舉例來說,閉店預算包括違約成本、人員遣散成本、固定資產一次性攤銷損失、設備損失與殘值利用、商品損失成本、物流運輸費用、交接期間的場地租金與物業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而這些都是由財務在多方參考的情況下協同做出。
建立核心閉店小組,制定相關計劃
任何零售企業在明確閉店指示的決策之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密。這其中的反例不勝枚舉,就在今年五月份,某大型跨國連鎖零售企業,因為閉店信息泄露,一度出現員工罷工,導致門店未被關停,卻無法正常營業。
也就是說,閉店預案只能在核心圈層傳播,通常以閉店小組為限。一位曾經參與過閉店工作的業內人士透露,在他們的閉店小組中,由門店所在片區負責人擔任組長,門店店長為副組長。同時將人事、防損、財務以及政府事務專員納入核心組員,而涉及閉店工作的相關成員必須是資歷較深的老員工。為了更好地細化出閉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他們曾經調動具有閉店經驗的外店同事共同參與。由此也能看出,所有參與閉店的員工必然需要做到與公司“同呼吸共命運”。
為了讓門店在閉店期間能夠平穩過度,閉店小組在制定工作計劃時曾經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他們首先確定了法律顧問小組,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去做。其次,在確定閉店時間點之后,尋找適當的時機,分別告知政府部門、員工、供應商、開發商以及服務外包商等相關方面。
從財務層面,該門店提前回收工作人員手中的備用金,降低門店現金辦的備用金額度,調撥多余的零鈔。但是為了保證門店的正常運轉,閉店小組同時根據每周的資金需求,合理調配所需要的供應商貨款、設備款、外包服務合同款以及員工遣散費、律師費用、違約金等資金。另外,他們同時封存轉運了相關的財務賬冊、資料。
與此同時,門店更加嚴密地監督現金辦能夠將每日營業款及時繳存到銀行,回收門店所有的未售出儲值卡。并且做出規劃,在閉店后安排專人兌現顧客的儲值卡。而正式閉店之后,總部關閉了門店現金辦人員的相關系統權限,并及時交接更換現金辦鑰匙。最后根據資產賬目,將固定資產進行盤點、資產轉移,并對廢棄資產做賬目減值工作。
在商品處理方面,從明確閉店決定起,該門店就已經回收了經理/主管層級的訂單審核權限,改由店長進行訂單審核。他們將所有的商品策略改以消耗庫存為主,除必要的生鮮食品外,原則上不再定貨。對于不可退貨商品與無貨款商品,以均一價等多種形式進行促銷。而生鮮類商品不再進行大幅度促銷,以滿足日常周邊消費為主,從而減少毛利損失。
在進行商品分類處理時,店長負責測算商品調撥的物流成本與調撥兄弟門店折價的毛利損失,確定本店消化或是調撥處理的方案。隨著商品不斷減少,逐層關閉賣場,減少費用支出。其中贈品方面,由門店進行拍賣,以此來回收資金。
進行設備物資拆除與轉運,總部提早便派員到店,評估并確定需要轉運的設備資產。首先安排了設備物資的拆除服務提供商與物流服務供應商的招標,在多方報價與比對選定,從而節約成本。確定之后,安排專人督促各服務商按照門店的要求,及時到店,快速拆運,避免不必要的租金支出。
對于需要轉移的資產,閉店門店提出了詳細的資產清單??偛恳龅?,便視根據相關信息妥善安排接受的門店和存放倉庫。這也就為企業避免了二次轉運的費用支出。對無需轉運但又有殘值的物品,門店安排當地的收購商進行回收。舉例來說,他們就曾到當地舊貨市場尋找回收商,出售紙皮塑料等可回收雜物。
對于安保工作,總部及時安排防損人員有效接管賣場,封閉通道,僅保留一條進出通道,以利于控制賣場。并且對安保人員做出了不定期巡視封閉通道的要求,以確保場內的商品與設備物資安全,賣場內外監控設備的完好運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要環節的談判、溝通、交接、惡性事件等都被全程音頻視頻錄像,這也是為了避免公司的二次損失。在此基礎上,做好當地警方的關系維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與關聯方談判,減少公司理賠金額
幾乎所有的門店在面臨閉店時,都會遭遇理賠。這其中包括,租賃物業業主,員工,供應商,以及外租商戶。為了盡可能減少企業的賠償金額,首先要做的便是“知己知彼”。
具體來講,企業在與其談判時,閉店小組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原合同的各項內容,特別是合同中明確對閉店過程中涉及的事項,并提出建議。同時在處理理賠時盡量做到以合同規定為底線,充分做好溝通。
首先,在面對租賃物業業主時,閉店小組鎖定對方的關鍵人物以及公關之后,就能夠獲得理賠金格的初步確認數目。接下來,可向對方發送公司函件,說明門店從開業以來面臨的問題以及財務提供的盈虧數據,以及目前所面臨的周邊競爭環境等不利因素。在這一方面,可以加大說明,直到得到業主方的理解。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打感情牌”。
為了獲得業主的認可,一些“舉手之勞”也可以成為談判籌碼。一位曾與退租企業進行交接的物業負責人表示,“在商品清理狀態下,還能做到保持商場物業的完整性,不破壞物業結構包括吊頂、不損壞商場的照明系統、保留那些一經拆卸后使用價值大幅下降的設施設備,這樣的企業,自己并不愿意過分為難。”此外,零售企業也可積極尋找可接盤的同業或是異業商家,進行接盤。這甚至更有利于談判的進展,降低違約成本。
其次,在確認閉店的時間后,確定人員分流與遣散方案。從基礎層面來講,企業要做的是按照勞動法的最低標準和當地的勞動相關規定的要求,測算人員遣散成本。在此之上,做好人員分流的通知告示和勞動部門咨詢,最終做到合法合規。其中,針對部分員工進行提前清退,例如合同到期員工、臨時工、退休人員等。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有多家零售企業在關店前會對在崗在位的人員要進行事前摸底,找出代表人物及可能潛在風險的人物。這是為了在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進行最大程度的分流,避免員工出現抱團行為。其中一些零售企業曾經對所有人員的信息進行收集,報備給到當地派出所,為的是提前做好風險的防范及評估。
在供應商層面上,對于能退的商品,閉店小組在確定閉店的前幾月就已經加快退貨處理,并對庫存的數據進行更正。為了減少公司損失,他們針對庫存數據做盡可能多的溝通。其中財務部,采購部等相關部門,都曾協助供應商進行往來帳務的處理。
一位曾經參與閉店工作的零售高管透露,他們曾經執行一條原則,即“做到該支付就支付,不留死帳呆帳,減少公司不良影響”。樹立公司閉店但確保供應商合理合法的權益的形象,積極為公司贏回社會口碑。對于那些長期無合作且無聯系的貨商,以公函或是當地有影響力的報紙公告為主,做好告之義務。
處理外租戶關系時,閉店小組在與合作商戶做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就有可能依照合同框架提前解約。對于合同期限長的商戶,友好協商之后也能夠減少公司不必要的理賠金。但不可避免的是,部分長期不交租金的商戶,在此時就不得不采取法律追訴,為企業挽回可能挽回的金額。
租賃關系終止后,做商場清理與交接
當關店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之后,閉店小組的工作才算進入掃尾階段。他們還需要對接租賃關系終止后的商場清理與交接,從物業方面來說,公司支付交納完所有理賠金后,就必需第一時間跟進交接。
與此前的談判技巧相同,閉店小組在交接前,依然需要充分了解物業交接的事項、交接人等信息,以便在事前做好溝通及公關。舉例來說,為了避免行內所說的“扯皮”,閉店小組根據原始合同所提供的場地交接條件,在與業主談判時提出了“按照撤離后的現狀交接”,并以文字協議的形式進行確認。對于無法撤離的電梯、高壓/低壓電力設備、燈帶橋架、消防設備等,閉店小組與業主在談判時通過協商價格,抵扣了部分違約金。
《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不少在閉店后負面影響較小的零售企業。都或多或少做過修補工作。他們安排工程隊對設備撤離后的顯性土木工程破壞點進行修補,清理場內撤離時所產生的所有工程垃圾,并將賣場清洗一遍,才交接于開發商。為了確保物業內的所有設備在交接時處于良好的可運行狀態,他們甚至安排員工在交接前對所有的設備進行一遍試運行。
換句話說,將所有麻煩留給自己,未嘗不是避免麻煩最有效的手段。但為了保險起見,企業依然需要對交接的全過程進行視頻錄像。交接之后,也要乘熱打鐵,即刻簽署交接書,以防夜長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