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6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2016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同比增長3.5%。門店總數11.4萬余個,同比增長5.9%。
在2016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中,蘇寧云商以1735億元的銷售額名列第一,國美電器、華潤萬家分別以1646億元、1034億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二和第三,康成投資(大潤發)、沃爾瑪、山東商業集團、聯華超市、重慶商社、百勝中國、永輝超市等搶占前十。
據觀察,從2013年到2016年的百強榜單的前三名,都是蘇寧云商、國美電器、華潤萬家三家輪流。百強前十名企業的排位,跟2015年完全一樣。
銷售增幅有史以來最低
近幾年來,百強銷售增幅持續下降,2010-2015年的銷售增長分別為21.0%、12.0%、10.8%、9.9%、5.1%和4.3%。而2016年,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3.5%,為有統計以來最低的一年。
銷售負增長企業34家,比上一年增加3家。
有20家銷售額增長率在10%以上,其中石化易捷增長41.0%,北京物美增長13.9%,鄭州丹尼斯百貨增長15.6%,茂業國際增長42.6%,宜家(中國)增長14.8%。
各業態銷售增幅差異明顯:便利店增幅最高,達到16.7%,專業店和專賣店為6.5%,購物中心1.6%,超市和大型超市1.5%,百貨店為-2.5%。
中國便利店迎來新機遇
有外界觀點說,中國實體零售業,唯一一個能夠“讓豬飛起來”的風口,落在了便利店行業。2016年中國便利店行業開店數量及同店銷售實現了雙雙增長。在連鎖便利店企業經營情況,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便利店數量為85478,便利店數量增長率為10.1%。其中,易捷、昆侖好客、美宜佳分別排名榜單前三名。
和一些國外連鎖便利店品牌相比,中國便利店行業盈利性依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而國內一二線城市是增長熱點。
線上線下融合是企業發展關鍵
面對“互聯網+”浪潮,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大力推進互聯網化轉型,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2016年,百強企業網上銷售額接近1200億元,比上年增長69%,占到企業銷售總額的5.7%。其中,移動端的銷售額占到網上銷售的56.7%,比上年提高了16.1%。網上零售商品中,生鮮食品占比普遍低于20%。
另外,2016年,移動支付金額平均占到門店總銷售額的16.0%。百強企業更加關注會員服務體系的建設,會員銷售額占總銷售的比重由上一年的51.8%增加到54.5%。
這些數據進一步表明,經濟新常態、消費升級和供應側改革等多重背景下的中國商業,實體商業要發展,已不再是簡單的電商運用,而是線上線下如何更好地相互融合,然后對企業自身進行升級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超市榜單中,華潤萬家、大潤發、沃爾瑪、聯華超市、永輝超市的2016年銷售額名列榜單前五名。同時,也有超過22家超市集團出現銷售負增長的情況。超市行業的低迷發展狀態,依然無法快速扭轉。
2016年超市百強的銷售總額一共為1.0916萬億元,平均銷售增長率為4.2%,門店總數為101689家,門店平均增長率6.9%。2015年呈現負增長的企業有28家,2016年減少至22家。從2015年和2016年百強數額來看,2016年的總體發展是穩中有升的。
華潤萬家、聯華超市銷售額呈負增長
雖然前五名排名跟2015年榜單相比,沒有變化,依然是華潤萬家、大潤發、沃爾瑪、聯華超市、永輝超市。但華潤萬家和聯華超市銷售額卻呈負增長,華潤萬家2016年銷售增長-5.4%,聯華超市2016年銷售增長-1.1%。
從2016年銷售增長率來看,華潤萬家、聯華超市、歐尚、華聯、卜蜂蓮花、人人樂、銀座集團(超市部分)等超市均呈現負增長。其中,新疆好家鄉超市以-28.2%的增長幅度成為銷售額增長最不理想的企業,且其門店增長率0.0%。
值得注意的是,麥德龍、沃爾瑪、大潤發等超市的銷售額跟2015年相比,較穩定。
超過20家門店增長率呈負增長
從2016年各超市門店和門店增長率來看,門店增長率呈負增長的超市已超過20家。
華潤萬家的門店總數3224家,門店卻呈現-5.1%的負增長;
中百倉儲超市的門店數184家,門店增長率呈-25.8%。
但也有逆勢開店,門店增長率上升的超市。
家樂福(中國)的門店總數319家,門店增長率36.3%;
永輝超市門店總數487,門店增長率25.5%。
大型超市紛紛轉型“小而美”
隨著超市環境的發展放緩、電商沖擊,以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逛街特點逐漸變化。很多超市也從“大”轉向“小”,從“老”轉向“新”,以永輝超市為首的“超級物種”,以及其他大型超市開始轉型做“小而美”的便利店為代表。
但超市行業依然無法逃脫“關門潮”、“低迷期”的狀態。因此,未來超市行業的店面模式、產品陳列、購買方式、人力成本、租金等因素仍然面臨巨大轉型和挑戰。
在百貨榜單中,王府井以275.9億位列首位,天虹商場248.2億居第二位,武商以230.4億排第三。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百貨店銷售增幅為-2.5%。與其它業態銷售增幅差異明顯。可以看出,百貨業的寒冬仍在繼續,未來行業發展依然不樂觀。
33家業績負增長 門店倒閉成常態
在已披露年報的47家百貨業上市公司中,銷售負增長百貨企業33家,比上2015年增加2家。47家百貨企業中,2016年銷售額在1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2家,相比2015年少了1家企業。
2016年,主要連鎖百貨企業門店總數門店總數1322個,同比增長4.5%,即2016年新增了近60家門店。在47家百貨企業中,19家百貨企業在2016年有新開門店,14家百貨企業沒有新增門店,14家百貨企業關閉部分門店。百貨新開門店整體減少,存量門店調整加快。
業績分化,積極調整的百貨銷售保持增長
百貨業在2016年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積極改造與調整、適應市場變化的門店,銷售額保持了穩步增長。
47家百貨企業中,有5家銷售增長率在10%以上,比2015年的4家增加了一家企業。
增長率最高的是茂業國際,達到了42.6%,因其2016年銷售包含收購的成都仁和春天兩間百貨和內蒙古維多利連鎖企業;
接著是家樂園商貿和信譽樓百貨,分別達到11.6%和11.5%。
49家百貨企業中,有33家百貨企業銷售額增長率出現負增長。
銀川新華百貨負增長率最高,達到-22.4%;
其次是北京城鄉商業,達到-22.1%;
寧波中百、福建東百、大連友誼、山東淮坊百貨等8家企業的業績下降幅度超過10%。
從奢華型百貨來看,在行業下行的過程中,奢華型定位的門店保持了穩定的增長。
一方面,奢侈品消費的可替代性較低,并未受到電商的影響;
另一方面,隨著奢侈品消費從國外向國內的回流,未來奢華型定位的百貨也將更多地受益,迎來下一輪銷售增長。
積極“自救” 調整勢在必行
面臨重重的發展壓力,傳統百貨一直在積極“自救”。
提高自營比例也是傳統百貨“自救”的方法之一。
據悉,現在廣州的百貨在引入自營模式中的有益部分,如加大自有品牌開發力度,天河城百貨推出自有品牌,廣州友誼曾對海外品牌一些商品買斷經營,廣百聯姻六福繞開中間代理商等。
場景化、體驗化的百貨商場也能為百貨門店增加人氣。
現在很多百貨商場經常引入商業秀展、比賽等娛樂活動,以吸引人氣。如圣誕節舉辦的圣誕亮燈儀式、春節舉辦醒獅表演等,兒童節舉辦兒童運動會等。此外,還有爵士舞表演、圣誕街舞、豎琴演奏、花式調酒等活動都能為百貨商場增加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