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零售緩慢復蘇的現在,便利店成為風口尚在不久之前,一些零售巨頭就開始試水他們心中更能體現新零售概念的東西——無人便利店。上周,無人便利店領域誕生了2起融資,金額超1億3000萬人民幣,此外,娃哈哈也宣布要3年開10萬家,阿里首家無人超市“淘咖啡”的真面目也得以曝光。
據悉,近日創新工場宣布完成對F5未來商店的3000萬元A+輪融,這是一家依托自主研發的機械臂和后臺管理系統來構建24小時無人值守便利店。此前,F5曾獲得創大資本2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以及TCL創投的1000萬元Pre-A輪融資。
投資方對其很有信心。創新工場華南區投資總監熊昊表示,F5無人便利店在保證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大大縮減了人力成本,單位面積盈利能力較好,模式和產能均有利于快速擴張。完成融資后,F5計劃在3至6個月內開出30至50家門店。
兩天后,曾與歐尚試水無人便利店的繽果盒子也宣布已完成A輪融資,金額超1億元,由紀源資本領投,啟明創投、源碼資本、銀泰資本等跟投。據了解,繽果盒子定位是全球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可規模化復制的24小時便利店,于2016年8月開始在廣東中山地區啟動項目測試,2017今年6月初落地上海、開啟針對一線城市的大規模人流測試。
不過,繽果盒子目前鋪設數量不到10個,該公司6月初曾與歐尚集團合作,為后者在上海鋪設一家門店。融資完成后,繽果盒子CEO陳子林表示預計今年鋪設5000個網點,主要面向一線城市的高端社區。
不到一周時間,兩家無人便利店企業獲得融資,資本相繼入局,再加上娃哈哈和阿里“助陣”,這把火徹底被點燃了。
不久前,飲品界老大娃哈哈和研發無人零售店鋪技術的深藍科技簽訂一份“3年10萬臺,10年百萬臺”TakeGo無人店協議。隨后,乳業大佬伊利也計劃在2000多個社區內推廣和深蘭科技合作推出的無人便利微店。
而真正引發轟動的則是阿里近日宣布在7月的“淘寶造物節”活動中即將亮相的概念店“淘咖啡”,這家集購物、餐飲于一身的無人店昭顯了阿里巴巴的無人零售野心。據說這是阿里實驗室籌劃已久的大招,顧客進店、選貨、結賬一切自助。比如離店前,用戶必須經過一道“結算門”:這是由兩道門組成,當第一道門感應到用戶的離店需求時,它便會自動開啟;幾秒鐘后,第二道門將開啟,然后完成了扣款。
據悉,還有不少實體零售企業也正在試水無人便利店。繼歐尚、大潤發之后,連鎖巨頭沃爾瑪也在6月初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而北京居然之家也將于今年7月開出無人便利店EATBOX。
實際上,無人便利店的這股“風”并不是現在才開始刮起來的。
此前最火的是亞馬遜推出的線下商店Amazon Go。在這家充滿了各種“黑科技”的商店里,消費者無需排隊結賬,只要刷手機進店選品,選完之后拿著東西便可以走人。此店一經推出,就吸引了業界目光無數,被視為未來零售發展的風向標。然而Amazon Go在籌備4年之久后,至今仍未正式對外開放,只開放于內部員工,這也不禁令人懷疑Amazon Go是否真的能夠落地。
入局者眾多的無人便利店,不禁讓人想起年初炙手可熱的便利店行業。實際上,在傳統便利店發展遭遇人工、選址、開店成本高昂等多重難題的現在,體量更小、成本更低、運作更靈活的無人便利店看似就成了一門實在的“好生意”。據繽果盒子公司測算,繽果盒子的成本約為傳統便利店的四分之一,占地15平方米的盒子SKU與40平方米的便利店基本持平。由于采用無人方案,因此每月運營成本約2500元,低于傳統便利店。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無人便利店現在的發展依然面臨不少痛點。首先中國沒有自助購物的消費習慣,無人店的貨品丟失率、設備耗損率、店內衛生等都需要考慮在內,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考驗消費者信用的模式在這方面都有著前車之鑒。與此同時,目前無人便利店的盈利模式很難確定,盡管和傳統便利店相比,無人便利店有著更廣泛的盈利渠道,如隨著投放密度增加其媒體價值也有所增加,可以與品牌合作進行精準投放等,但有始終沒有規模性發展的自助販售機的先例在,無人便利店的媒體價值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經歷各種“無人”概念如無人送貨、無人收銀等的“洗腦”后,消費者對這種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來越強,那么他們能接受無人便利店么?在繽果盒子首店落地的時候,有消費者曾表示會擔心掃碼開門的安全隱患,比如會不會因為掃碼失敗將消費者關在里面,也有消費者認為這就是個大型的自助販售機,沒什么必要。不過目前繽果盒子保持著一個不錯的記錄:連續運營超過180天,零偷盜、無損壞。
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目前無人便利店入局者甚多,但多為大型零售企業,對它們而言,無人便利店更多的是體現新技術、新場景的“試驗場”,短期內不會成為盈利的主要渠道。但現在無人便利店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切忌資本的盲目跟投,不然無人便利店很有可能會重蹈進入“燒錢大戰”的共享單車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