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好像在一夜之間就火了起來。Amazon Go的出現引出了概念,淘咖啡的出現讓未來商業的實踐者更認定了這件事的可能性。于是,各路玩家相繼入局,紛紛放出豪言:一個月200家,一年5000家;3年10萬臺、10年百萬臺……但時至今日,你真正見過多少家?
說好的大面積投放呢?
“現在落地的盒子已經有30多個了。”繽果盒子相關人員這樣告訴億邦動力網,這是發稿前統計出的最新數字。然而,半個月30多個的投放成績,和原計劃8月份完成200個盒子還是有差距的。
“其實每一周都有新盒子,只是盒子的產能還在爬坡當中,目前的狀態是工廠出一個就落地一個。”繽果盒子公關負責人吳海宏表示,盡管曾經被城管詢問,但政策方面沒有對繽果盒子的落地產生任何影響,拓展速度主要受限于工廠的產能。不過,當億邦動力網詢問合作工廠數量及產能時,對方以商業機密為由暫未給出明確的回復。
此前,繽果盒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提到,其盒子的月產能可以達到700臺,按照這個數字,一年5000臺的計劃其實是可以實現的。“每月700臺是爬坡完畢,狀態調教完成狀態下的產能。盒子的生產需要時間,SOP(標準化流程)的制定和磨合都需要時間。” 吳海宏坦言,照目前的進度,8月完成200臺是存在一些壓力的,但一切都在逐步進展,9月份也會給大家一份新的答卷。
一位剛剛入局無人便利店的零售行業人士表示,繽果盒子作為先頭部隊,就像是在給整個行業探路,遇到問題都是正常也值得理解的。“無人便利店的硬件未來一定是分單生產,前期SOP流程的制定需要過程,制定好之后生產能力是一定跟得上的。”她補充道,南方與其相關的工廠有很多,未來,產能不會成為無人店拓展的阻礙。
難落地的癥結在哪?
居然之家EATBOX負責人安利英曾表示,無人便利店未來比拼的是供應鏈效率和地推速度,加上是否能做到對顧客的數據進行很好的分析,通過判斷喜好對選品做出指導。而任何數據的收集也都需要大面積投放,快速地推拓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是,一個新物種要拓展,其可能面臨的問題往往不可預估。
1、影響體驗的技術。
今年7月,快閃無人便利店淘咖啡在造物節中占盡眼球,不僅因為逍遙子親自到店為一個阿里員工買了冰淇淋,還因為阿里的入局讓行業看到了希望。不過,淘咖啡對外的當天也曾Bug頻出。
按照計劃,在淘咖啡購物的過程中,除了進場需要用手機注冊識別,整個流程都無需再掏出手機進行付款。然而,億邦動力網在食品區語音點單后,機器人無法完成下單,最終只能通過掃碼完成支付,業務員對此的解釋是網絡不穩定。不過,這次不穩定持續了不短的時間,億邦動力網在付款處等待了一會,發現很多顧客都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不止如此,由于無法準確識別用戶任意動作帶來的商品流動,公布了近1年的Amazon Go仍只敢面向內部員工;居然之家EATBOX也被爆出現了無法付款的情況;繽果盒子最多一次識別五個商品,識別過程中對商品的擺放還有嚴格的要求……尚不成熟的技術似乎成了影響無人便利店體驗的重要問題。
2、運維中的意外。
一個月前,上海楊浦區歐尚廣場的繽果盒子被迫停業,原因是里面的很多食品都被“熱”化了。據介紹,盒子中的溫度過高,是因為人流過大,經常開光門,加上該盒子所處位置無遮罩,日曬過強因此便導致了室溫過高,這個意外被官方定義為極端情況的測試。
“如果按照類型來看,有人店、無人店都是一種便利店產品。產品的設計、生產、測試都需要長期的打磨。”一位自動售貨行業從業者表示,無人便利店行業還處于初期階段,各個品牌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所以很難提前避險,只能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3、進場政策不明確。
高溫問題剛剛解決,歐尚門口的繽果盒子就又遇到了問題——城管的調查取證,不過這個久經磨難的盒子并沒有因此而停業。繽果盒子方面表示,目前,盒子的進場方式沒有被認定成為違規,對于無人便利店的定義和規范還在與有關部門持續溝通。
一位便利店高管判斷了這種不確定中的潛在風險,“原則上,不論再小的無人便利店,每一家店都需要像傳統便利店一樣有證照,獲得出售食品的資格。在封閉場所投放的規則可能相對寬松,只要和物業達成互利關系即可,但無人店延伸到街邊,影響到市容時,可能就會比較難了。”
4、忽略便利店本質。
某自動售貨品牌高管指出,“有些無人便利店對低成本帶來的好處過分放大了,低成本需要低流量支撐只能說明盈利的難度系數減小了。但作為一個便利店,維持運營和做好是存在差別的,就像連鎖店那么多,卻只有7-11可以做到日銷2~3萬。最終,不論便利店有人還是無人,判斷成功與否仍要PK盈利能力。”
“無人便利店的創業玩家必須要具備完整的零售邏輯,才可能做好。”他認為,無人便利店的本質是零售,并提出了作為零售店達到復制標準的三個要點:
(1)完成成本核算:無人店可以減少前臺人工成本,但后臺可能需要增加人工,無人技術是也可能會增加損耗,非正常損耗行為的風險需要被合理評估。
(2)熟悉運營規律:無人店所在的位置客流量是否足夠,保本點是多少,適合投放的商圈需要達到什么樣的標準。
(3)完善技術體驗:基于技術的前臺體驗流程是否已經完成測試,足夠商用。
真正的賽點是什么?
目前,每個企業著眼無人便利店的初衷不同,有企業希望成為技術提供商,如阿里和深蘭;有企業希望成為零售渠道,如繽果盒子;也有企業像天虹,希望通過改變終端的成本結構,優化自身業務。但不論初衷如何,對整個零售市場來說,無人商店都是對行業銷售形式的一次革新。
某傳統便利店高管透露,“目前,傳統便利店前后臺的人工成本已經達到10%~20%,租金和人工的整體成本每年也在以6%~7%的速度遞增,便利店無人化一定是合理的趨勢。”他補充道,“無人便利店能覆蓋傳統超市、便利店去不到的地方,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消費者身邊。不過,從效率和數據獲取方面看,如果不能迅速規模化,其價值會大大減少。”
天虹旗下無人便利店Well Go負責人朱燕霞指出,無人便利店比拼的是綜合能力。“現階段大家都在討論技術,但技術終將成為工具,就像POS機被廣泛應用就不再是零售門店的優勢了一樣。”在她看來,無人便利店的核心是在做零售,需要具備很多核心能力:
(1) 商品運營能力:商品供給、開發以及供應鏈搭建,能為消費者帶來驚喜;
(2) 后端運營能力:有足夠的低溫、常溫配送能力,很好地掌握商品動銷率,把握每一種商品的運營效率;
(3) 點位拓展能力:深入了解市場,知道產品適合怎樣的商圈,擁有經驗豐富的拓展團隊;
(4) 技術掌控能力:在符合商業邏輯的基礎上,讓技術使用更加流暢。
朱燕霞進一步表示,“雖然無人便利店的店面很小,只有十幾平米,但其實,顧客一進門就能判斷出你到底是不是專業,到底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預計達389.4億元,未來五年無人零售商店將會迎來發展紅利期,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超1.8萬億元,用戶規模將大幅增長。不過,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行業還在起步階段,并不會迅速迎來激烈的競爭。
就像繽果盒子所說的,無人便利店綜合門檻很高,包括團隊的拓展能力,后端供應鏈的生產能力,后端貨品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技術的投入等,屬于高起點、高門檻的項目,兩三年之內,大家都應該還有很多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