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多數房企都開始了突破盈利瓶頸的嘗試,從萬達的輕資產到萬科的多元化試水,“去地產化”成為房企轉型的趨勢。在剛剛結束的2017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去地產化”也成為一個焦點話題。專家認為,房地產企業的多元化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擔企業經營風險,但是房企完全“去地產化”言之尚早,且“去地產化”也并不一定意味著能100%成功。
目標:突破盈利瓶頸
“去地產化”之所以成為房地產行業熱門詞語且在房企內流行開來,這與傳統地產開發業務的利潤率逐年下滑有關,這一點也得到了參加2017博鰲房地產論壇行業人士的認同。
今年上半年,龍頭房企銷售業績依然亮眼,但是利潤的下滑仍然值得警惕。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預計,待2017年上市房企年報出爐,估計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凈利率可能因為市場進入調整期和融資成本的提升而降至8%-9%。
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2016年房地產行業平均凈利率為10.43%,雖然較2015年的10.04%略有回升,但是凈利率并沒有因為行業處于上行期而大幅上漲。從趨勢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凈利率已經由2009年的16.65%降低至2016年的10.43%。
另外,對于房企來說,土地是發展的根本,然而隨著熱點城市“限房價、競地價、競自持、競方案”等拿地規則的變化,房企拿地難上加難。由此,房企單純依靠土地開發獲取的利潤開始下滑,在此情況下,不少房企另辟蹊徑,嘗試進行多元化轉型以謀求更強的盈利能力。
方式:還未真正“去地產化”
“什么叫地產化?什么叫 去地產化 ?為什么要 去地產化 和怎樣 去地產化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原副會長朱中一指出,他并不贊成“去地產化”浪潮的概念,在他看來企業應該對“去地產化”進一步斟酌。
在行業人士看來,追求利潤增長無可厚非,但是房地產企業“去地產化”的方式卻值得探究,換句話說,多元化是否就意味著“去地產化”呢?
實際上,目前房地產企業所謂的“去地產化”更多的體現在輕資產運營和多元化運營上。萬達是前者較為突出的樣本,以637億元向融創和富力出售萬達城、萬達酒店為主的重資產,便是該集團“去地產化”的體現。
房企多元化試水的例子也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萬科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完成了與悅榕集團合作的突破性進展,雙方未來將在酒店、養老、養生領域拓展全新業務。早在2016年股東大會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郁亮曾提及,未來萬科將在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快,物業、物流、商業、冰雪、養老、教育、長租公寓等地產延伸產業萬科都在推進發展。據了解,目前萬科城市配套服務轉型中的商業、物業、物流、長租公寓等已搭建好平臺。
還有一類“去地產化”的樣本是通過更名來表決心的。例如,去年知名房地產企業雅居樂將名字從“雅居樂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更改為“雅居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華業地產更名為華業資本、宜華地產更名宜華健康等。
業內人士指出,房地產企業目前的“去地產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去地產化”,而多元化試水先期也都在圍繞“地產”、“土地”展開,因此專家總結,短期內房地產企業仍難擺脫“地產”主業。
效果:難成救命稻草
多元化、“去地產化”已經成為大多數房企的選擇,但是,多元化、“去地產化”能成為房企的救命稻草嗎?
恒隆集團、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不贊成“去地產化”而搞多元化,并明確表態,“我根本不知道 去地產化 ,有的房地產企業沒辦法了就搞多元化,房企多元化很難成功”。陳啟宗表示,從過往海外市場的歷史經驗來看,至今沒有多少企業的多元化是成功的,即便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在走上多元化道路之后,如今都已經分崩離散、業務拆分。
陳啟宗坦言,目前市場機遇確實比從前少了,但這不意味著傳統模式就走不下去,相反并非到處都是金子,目前很多多元化業務其實都是不賺錢的,回報率低,“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就好”。
在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亞太房地產投資銀行部主管李尤佳看來,“多元化是一個偽概念,凡是往多元化走的,五年后要么走沒了,要么走到別的行業了,反正它已經不是地產商了。地產商真正的出路是一個升級換代,世界上無論哪個行業,沒有一個多元化做得好,多元化做著做著就把自己做沒了,所以我覺得升級換代也許是一個出路”。
在關于“去地產化”這個問題上,參與上述論壇的業內人士基本都認為,房企“去地產化”行不通。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多元化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擔、相對弱化企業經營風險,如恒大也依靠多元化發展戰略實現了不斷擴張業務版圖的目標;然而,此前無數曲折坎坷的例子也是后來人不可忽視的警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