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騰訊、京東、唯品會聯合宣布,三方達成最終協議,騰訊和京東將在交易交割時以現金形式向唯品會投資總計約8.63億美元。
根據股權認購協議,騰訊和京東將認購唯品會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并預期將在近期完成交易交割。交易交割后,騰訊和京東將分別實益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這也預示著,以“騰訊+京東+唯品會”的生態共同體,將在服裝消費領域,小范圍與頭部玩家以及電商新秀們,展開更為激烈的交鋒。這會是一場洗牌之戰嗎?仍有許多未知數,但是圍繞B2C電商市場爭奪戰,新的大幕正徐徐拉開。
一、背后的資本故事:獨立運營還是前途未卜?
在厘清騰訊、京東與唯品會的關系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先了解三方資本和股權結構方面的關系。
首先是騰訊和京東,2017年5月5日,京東股權曝光,第一大股東為騰訊。京東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FORM 20-F文件顯示,截至今年2月28日,京東CEO劉強東持有公司15.8%的股份,擁有80%的投票權。騰訊通過旗下黃河投資持有516,974,505股,持股比例18.1%,擁有投票權4.4%,成為京東的第一大股東。
此次騰訊、京東入股唯品會后,唯品會的股權結構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截止到2017年3月31日,唯品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亞持有16,510,358股,占比14.1%,為第一大股東;唯品會聯合創始人、COO洪曉波持股8,952,810股,占比7.6%,為第二大股東。
騰訊、京東投資唯品會之后,唯品會的股權結構變更為:沈亞持股比例由14.1%變為12.8%,依然為第一大股東;騰訊持股7%,為第二大股東;洪曉波持股比例由7.6%變為6.95%,為第三大股東;京東持股5.5%,為第四大股東。
所以,騰訊、京東共計將持有唯品會12.5%的股權,那么,沈亞會失去對唯品會的控制權嗎?
唯品會方面向華爾街見聞旗下的全天候科技給出了明確解釋:唯品會將繼續保持獨立運營,沈亞也會繼續保持絕對控制權。按照唯品會的AB股規則,沈亞所持股票屬于B 類普通股,其1 股擁有10票的投票權,而除沈亞之外的其他股東所持股票屬于A 類普通股,其1 股只有1 票的投票權。所以,這次交易后沈亞不僅仍是唯品會第一大股東,并且仍然持有近60% 的投票權,唯品會仍由沈亞掌控。
雖然從目前來看,唯品會依然能夠獨立運營,沈亞也依舊會掌握唯品會的控制權,但唯品會近兩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以及此次騰訊、京東的入股,讓這家連續20個季度盈利的垂直電商平臺的前途多了很多未知因素……
二、騰訊與京東肩并肩:核心是防御共同的敵人
每個利益體都有各自的訴求,對于騰訊、京東及唯品會而言,三方構建的生態共贏圈,也一定是基于平衡多方利益訴求的商業底層邏輯之上。
這場資本博弈的核心是資源互補,但背后傳遞出三方明顯的差異化訴求。
作為此次合作的主導者,騰訊掌握著海量的流量,并在廣告、社交、游戲、技術等有著天然優勢,尤其是微信、QQ、騰訊視頻、騰訊客戶端、天天快報等龐大的活躍用戶基數及豐富的數據維度,極易進行用戶消費行為及趨勢的挖掘。
從騰訊總裁劉熾平對此次合作的表態可窺一二:“騰訊用戶對在我們的應用里搜索、討論及購買品牌服飾的需求正在上升。我相信把我們的用戶跟唯品會的優質商品深度對接,將豐富他們的線上購物體驗,并同時為唯品會提升價值。”
騰訊需要做的,是加深對商業的布局,實現對流量的商業化變現。并在賦能商業的同時,為微信支付、騰訊云、機器學習等自有資源提供良好出口。唯品會作為一個To C的商業入口,與騰訊業務屬互補關系。
京東與唯品會的關系則比較微妙。二者有著相似的運營模式、高占比的自營業務以及雙方對時尚領域都保持高度重視。
在此前提下,為何會接受直接競爭對手京東的投資?在接受全天候科技采訪時,唯品會給出的解釋是,二者在商品品類和用戶結構方面可以形成良好互補,“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服飾穿戴和美妝是唯品會的核心優勢;京東以3c數碼品類起家,男性用戶占比較高。”
服飾領域一直是京東的短板,但其對開拓更大市場覬覦已久。今年3月份,京東將服飾家居事業部一拆為二,并大舉吸引優秀人才。此次通過加深與唯品會的合作,京東可以借用唯品會在服飾品類的積累,補齊短板,加快其在服飾品類的發展。
劉強東對于此次合作的表態是,“唯品會擁有杰出的管理團隊,其在閃購電商和服裝業務上實力雄厚。此次與唯品會達成戰略合作對京東來說水到渠成,并將創造非常好的協同效應。”“本次合作將進一步加快我們進軍女性消費者市場的步伐,并進一步擴大我們時尚業務的廣度和深度。”
雖然此次合作滿足了三方各自的差異化訴求,但騰訊和京東之所以能夠聯合投資唯品會,其背后有一個很明顯的原因,那就是防御共同的敵人。在新零售大潮下,我們已經能明顯看到阿里和騰訊兩強相爭的局面,所以,騰訊和京東一起拉攏唯品會無疑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戰隊實力。
三、唯品會的抉擇:市場承壓下的必由之路?
面對騰訊和京東不同的利益訴求,唯品會又是出于何種考慮接受了此次的戰略合作呢?
這就要先從唯品會自身說起了。根據騰訊科技報道,唯品會2017財年第三季度總凈營收向好發展,同比增長27.6%,至153億元人民幣(約合23億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0億元人民幣。
但在過去的6個季度中,唯品會總凈營收的增速呈持續下滑趨勢,已從2016年第二季度的49.0%,降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27.6%。
唯品會總凈營收及增速情況(圖據“騰訊科技”)
無獨有偶,唯品會第三季度活躍用戶數量同比增長15%,但在過去的6個季度中,唯品會的活躍用戶數量增速呈下滑趨勢。此外,唯品會第三季度運營利潤同比下滑15%,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4.4%下滑至2.9%。第三季度歸屬于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
反映在股價上,盡管唯品會一實現連續20個季度盈利,但股價卻表現低迷。在突破200億美元市值之后持續回落,現市值僅約50億美元,大幅縮水近75%。
另一方面,隨著京東618、天貓雙11等線上促銷節日大熱,以及以網易嚴選、YOHO等為代表的新電商的崛起,也對以特賣為主的唯品會產生一定沖擊。
在市場格局既定的背景下,身為B2C電商“老三”面臨的業績增長壓力可想而知。唯品會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在自身拓展的新業務難以短期內顯現成果的時候。于唯品會而言,借勢此次合作,既能補充新的流量來源,也在巨頭們博弈的關鍵當下,更加界限明晰地“站隊”防御共同之敵。
但從沈亞關于三方合作的表態還有一個清晰的指向,唯品會對于合作限于品牌以及流量,不涉及倉儲、物流等重資產模式,而且,唯品會還要持續強化和擴張服飾品類運營能力及優勢,跟京東要發力的業務是直接競爭關系。“唯品會此次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旨在建立共贏合作生態圈,持續深化和加強唯品會在時尚穿戴類(包括服裝、鞋、包、配飾等)、美妝類等品類的領先電商運營能力和女性用戶優勢等,為唯品會的用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和更好的體驗。”
四、唯品會之思:是棋子還是獲益方?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騰訊、京東入股唯品會有著很強的必然性,那么唯品會作為一個垂直的電商平臺,他是被巨頭裹挾的一顆棋子,還是兩強相爭下幸運的獲益方呢?
借助移動社交優勢,騰訊用強有力的手腕拉攏著一大批第三方零售商,這也是騰訊對抗阿里最大的資本。
唯品會為騰訊找到了一個流量變現出口,同時又幫助騰訊擴大新零售的勢力范圍,對于騰訊而言,何樂而不為?
對于京東來說,當有一個更大的矛盾存在時,唯品會與它的一些業務重疊甚至是直接競爭關系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況且,現階段唯品會確實一定程度上彌補京東在服裝品類上的短板。從大的戰略上來看,京東有布局的必要。但京東如果想真正收購唯品會,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考驗證著京東,它的整合能力效果如何?但服裝業務又是唯品會的命門,二者既親密又有些微妙的關系必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巨頭的裹挾中,唯品會又作何感想呢?前文已經詳細分析了唯品會近兩年業務增長乏力的問題,此處不再贅述。但其實在接受巨頭們入股前,唯品會也有過掙扎。
整理唯品會每年的公司財報不難發現,2014年,唯品會70.6%的產品收入(Product revenues)來自于服飾、鞋&包和化妝品。這一比例在2015年下降到62.2%,但在2016年反彈至64.6%。由此可見,唯品會在拓展其他品類時,面臨的困難并不小。
金融是近兩年唯品會花大力氣開展的新業務,并且取得一定成效。金融業務在2015年發展迅速,在第一季就完成了2014年幾乎全年的指標。在過去的一年,唯品金融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在供應鏈金融、理財、消費金融、保險等業務也穩定發展。但就短期來看,他們仍然需要通過補貼等手段培養用戶粘性。唯品會還處于投入期,目前每年虧損大約5億。
在核心品類增長乏力,新品類又在短期沒無法實現巨大突破的情況下,再加上不被資本市場看好,唯品會有點腹背受敵。在這種情況下,騰訊和京東的入股可以說給唯品會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唯品會對今后業務的發展方向或許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
此外,在新零售格局日益呈現為阿里和騰訊兩強對峙的態勢下,唯品會在創業維艱的路上能成功站隊騰訊,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翻盤。如果沒有新零售這股兇猛的浪潮,沒有阿里的步步緊逼,或許騰訊對流量變現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渴求,對唯品會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