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如果要給目前的中國商業地產定調,該如何去詮釋?雖然這個市場在經歷了規模化的急速擴張之后,逐漸轉變為平穩發展,開發商們的投資開發態度也逐漸趨向謹慎與理性。但競爭依然存在,穩定的收益、極具成長性的盈利空間,使商業項目長久以來未改資本市場寵兒的角色。
今年以來,最明顯的變化便是外資對中國(特別是上海、北京)商業地產的興趣激增,造成頻繁的大宗交易。據觀點指數追蹤2019年上半年四大一線城市大宗物業交易情況,期內大宗交易成交金額超過了450億元人民幣,外資成交占比一半。
除豐樹、凱德、基匯及領展等專業外資集團,亦有越來越多原本專注住宅發展的房企作介入,一批業內耕耘多年,經驗豐富的商業地產開發商正被視為學習對象。
能否對城市與地段作出前瞻判斷、實施業態與定位的差異化、持續地健康管理與運營項目等,是判斷商業運營團隊成熟與否的關鍵所在。
那么,商業地產營運該以哪幾條作為成功的標準?
租金收入可能是最直觀的體現,其能直接體現出開發商營運能力的高低,與營運面積之多寡。
但管理面積往往并非取勝的法寶。以港資開發商為代表,它們向來喜歡強調單個物業的高質量,而較少關注項目數量,“精耕細琢”是這一派的代名詞。在這一層面,投資物業資產值或是一個更合理指標。
地段,地段,地段。布局方面,目前以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仍然是最火熱的投資目的地。但縱觀全國,二線城市已然崛起,長三角的杭州、南京,中部地區湖南、長沙,川渝地區重慶和成都等同樣吸引著眾多目光。
為此,觀點指數研究院在對企業進行長期的跟蹤和數據分析,以其突出的營運指標、商業管理、創新能力、品牌效應等為指標模型評選出2019年度中國商業地產TOP100。其中,營運指標作為最為主要反映企業商業運營實力和綜合能力的指標,歷來受到業內的高度關注,而由此衍生的分榜單“2019年度中國商業地產運營能力TOP30”更是成為了評價企業實力的重要榜單之一。營運指標分為投資物業收入、投資物業資產值、管理面積、商業物業個數及布局等幾個二級指標作為衡量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