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正值建國70周年歷史節點,贏商網全國19城大聯動,特別推出《70年城市商業變遷史》大型專題策劃,回溯過往70年城市與商業發展脈絡,以史為鑒,探路商業與城市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每個城市在每個階段總有一股力量推動商業發展,有時是外因所致、有時是內生動力、有時是政策加持。
北京最大不同之處是“首都”二字,這兩個字為城市帶來了獨有的吸引力。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這種吸引力成為了北京商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此時購物中心項目快速增長,并誕生了如三里屯太古里、西單大悅城這樣一批城市級購物中心。
此后,北京商業地產市場進入到存量時代,以商場改造、存量提升成為北京商業升級的主要模式。同時,北京老字號、故宮、胡同街區、京劇這些城市符號與潮流文化、首店、夜經濟這些國際化商業元素,也開始以各種形式影響著城市商業發展。
至此,北京商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
01
歷史抉擇:走上多元化發展之路
古人所言:“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天府之國也。”
杜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北京擁有了三千多年的城市發展史和八百多年的都城史,漫長的歷史發展,也賦予了北京這座城市包容并存的文化特性。
一般而言,城市商業業態的發展歷程及其變遷,都有其自在規律。
北京亦不例外,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加,北京商業業態結構也在明顯升級,奧特萊斯、生鮮超市、便利店、專賣店等各類零售業態融合發展,特別是具有綜合功能的購物中心的發展最為迅速,但在這個過程中,百貨業態漸漸退出了主流舞臺。
今年,天橋百貨、靜安市場、長安商場、賽特購物中心等一大批北京人記憶中的老商場,或閉店黯然退場,或轉型尋求新生,人們似乎看不到百貨行業的未來,唱衰百貨的聲音也從未止息。
這種現象的另一面,北京SKP卻描繪出了另一番景象。2018年,北京SKP銷售額達135億,再次刷新2017年125億的記錄,從2011年起便坐穩國內零售“店王”寶座,銷售額屢創新高,已經連續六年保持國內百貨和購物中心的單店銷售之首,給整個行業帶來驚喜。
有時候并不是歷史放棄了百貨,而是百貨沒能堅持住自己,慶幸北京SKP延承了中國百貨曾經的榮光,其不僅是為百貨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更多是對整個商業的一個示范意義。
當然,北京SKP只是百貨業中的“一枝獨秀”。當下,北京商業已經進入到多元化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北京商業行業從來不缺少創新和勇氣,行業得以向前發展,也正是來自一個個敢為人先。
如敢自創“互聯網城市奧萊模式”的上品商業,其首創了中國折扣業態零售模式,打造了上品+購物中心,完成奧萊、購物中心和互聯網三者形態的結合,成為了北京商業市場探索業態創新融合的“先行者”。
上品+互聯網城市奧萊不僅包含“上品折扣大賣場”豐富的服裝服飾品牌折扣資源,還將不同商業模式集中融合在一個整體中,無論是品牌店、品類集合店還是餐飲店都藏在街區里,將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等各種體驗有機的分布在每一個樓層的動線中,滿足消費者不同需求。
其經營區域非服裝類銷售的面積占到40%-50%,并采用了大量的互聯網和科技,以上品折扣app、上品折扣網、微商城小程序等互聯網商務平臺作為載體,消費者可以在店內用便捷地找店、找貨和結賬,讓整個購物過程順暢起來。
“不是實體不行了,是你的實體不行了;不是零售不行了,而是你們家的零售不行了。”
變化是零售業的本質之一,上品+購物中心的出現也是整個北京商業探索業態融合發展的縮影。沒有一種商業形態和模式可以始終主導市場,市場消費需要多種業態的側重供給,北京商業經過曲折發展,正在向多元化商業布局邁進。
02
黃金時代:購物中心百家爭鳴
據贏商大數據中心監測,2014-2018年一二三四線城市購物中心新增量占總存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預計今年會降到10%以下。
真真切切的事實,中國商業地產已進入存量時代,下半場將是創新能力及運營能力的比拼。
一個城市商業土壤并不相同,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其包容性與多元性是獨一無二的。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作為國家首都的獨特地位,更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她有最悠久的歷史傳承,也有最為開放的現代力量。
這使得北京市的購物中心在形態創新上也有了更多選擇。
地處城市中軸線,離天安門廣場直線距離100米,有一個成功將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相融合的體驗型商業街區——北京坊,她被譽為藏在前門大柵欄中的“北平”。
2018年6月,星巴克臻選北京坊旗艦店和MUJI HOTEL在北京坊相繼開業,兩大超級品牌與老北京文化的融合碰撞,使得北京坊這個老街區更新項目也迅速的吸引了行業內的關注。
可以說,民國風的建筑風格賦予了北京坊第一眼相識的“面子”,對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則構成為了北京坊更為吸引人的“里子”。
北京可以不止一個“北京坊”,皇城根的腳下也可以有很多個“北平”。
北京也在緊緊的把握和釋放這種城市文化力量,在今年的《北京市商業服務業設施空間布局規劃》(征求意見稿)中,王府井、前門大柵欄兩個“元老級”的商業區被定義為北京市近期重點培育的廣域級商業中心。
王府井地區定位為高品質的核心商業區,以滿足國內外消費群體個性化、高端化消費需求為主,在北延主街的基礎上,向東西拓展走向胡同和院落,營造互為補充的“輔街”;前門大柵欄地區定位是反映古都風貌的商業品牌集聚區,鼓勵發展的業態為傳統老字號商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和反映北京古都歷史的博物館。
植根于北京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北京城市更新的想象可以無限延伸:四合院里的安逸閑適,街道胡同里的四時流轉,年節習俗的人情應酬,三教九流的吃穿用度……百年前北京城的生活方式或許將借助商業的力量以另一種形式在現代“重生”。
于商業而言,北京可以有歷史悠久的商業街區,也可以有很現代、很文藝的購物中心,這在北京的城市記憶中重來不會沖突。
2012年開業的僑福芳草地則是開創了文化藝術與購物中心無縫結合的先例。獨特、開闊的建筑風格,散落四處的數百件藝術品都是芳草地的藝術標簽,由于芳草地購物中心擅長藝術品的經營,打造了藝術博物館式的空間,藝術主題的活動、大型活動、展覽活動都辦得出彩,吸引了大量目的性消費人群和旅游觀光人士,儼然成為了北京商業地產領域的新“網紅”,全國范圍也都在學習芳草地打造藝術購物中心的形式。
北京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北京城市的包容性偶爾也會展現出“魔幻”的一面,在名稱“土里土氣”三里屯地區也可以誕生太古里這樣的“潮流明星”街區。三里屯太古里這個當初不被看好的項目,卻為北京帶來最新潮的市場品牌、最新發售聯名款、各種潮牌快閃店、各類明星營銷活動,如今三里屯太古里已經成為北京潮人最聚集的區域,也成為了國內潮流文化地標的代表項目。
當三里屯和太古里不分彼此的時候,也證明北京早已擁有了能包容過去與現代的商業環境。
三里屯太古里 圖片來源:太古地產
在商業形態不斷發展完善之時,也是城市商業布局不斷趨于合理化的一個階段。
在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核心區的王府井商圈、西單商圈在不斷自我革新,非核心區商業中糧·祥云小鎮、龍湖長楹天街、宜家薈聚購物中心、頤堤港等項目在宣告著完成了崛起。
與此同時,很多人也在尋找,下一個北京城市商業發展的“舞臺中心”。
對此,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孟祎表示,北京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在未來的城市更新過程中,會釋放出很多存量改造項目,此外通州城市副中心、麗澤金融商務區、回龍觀-天通苑等區域隨著城市發展規劃,也將會產生新生的商業發展機會。
03
請回答2019:首都商業未來會如何?
城市、文化、商業三者如今已經變得密不可分,每個城市都有專屬的城市文化,如果說商業的發展是一段城市變遷的縮影,那么城市文化的傳承則會伴隨了幾代人的人生歷程。
對于北京來說,無論文化屬性怎樣追趕前衛,600多歲的故宮始終是那個不可替代的城市符號。近兩年來,拍紀錄片、跨界推出彩妝單品、開火鍋店、打造文創周邊,這個“千年寶藏”一入世便躥紅成為網絡爆款IP。
“明明可以靠臉,卻偏要靠才華。”在各種腦洞大開的創意之下,故宮IP與購物中心之間的距離也在不斷拉近。2018年2月,故宮淘寶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開了首家文創快閃店——“朕的心意”;2018年8月,故宮與世茂聯合舉辦文創快閃店——“故宮來人啦·御用潮鋪”;2019年7月,龍湖集團×故宮出版宣布聯合推出“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宮廷印象”影像特展。
“故宮藏影——西洋鏡里的宮廷印象”影像特展
圖片來源:龍湖集團
故宮成為現象級IP的創新探索,一是源于其無可替代性,二是它可以延展融入到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而這些因素對商業市場的影響——看看故宮IP快閃店、展覽帶來的高人氣、高客流也自然不言而喻。
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也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北京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除了故宮,這座城市還孕育了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這也為北京的商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也在第一章中開宗明義,“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戴德梁行中國區商業地產部董事孟祎認為,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定位會為北京釋放出更為開放和多元的商業力量,北京市豐富的文化演藝、體育賽事活動可以和商業項目產生互動結合,同時在潮流、多元的商業發展趨勢上,中國文化也將成為推動北京商業發展的下一個關鍵詞。
-結 語-
今天的北京商業市場,正朝著新時代邁進,新項目帶著新模式、新玩法入市,老項目積極調整變革也不甘示弱。北京城市商業在70年的發展歷史中不斷傳承創新,消費體驗在此過程中不斷升級,在商業地產更新迭代加速的時代,北京商業的發展正不斷轉向“首都”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