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大家都在詬病文旅策劃方案不落地。
其實這個不落地,一般情況下,并不是指工程建設方面,對于基建狂魔的中國,這方面不會有什么大的瓶頸。這個不落地主要是指商業可行性,尤其是因為對游客市場的分析洞察不夠,造成了很多方案的可行性差。很多方案都只是從地理空間上、年齡收入、消費偏好上對市場作最粗略的細分,就算對市場做了分析。
那我們究竟該怎么去分析洞察游客市場呢?這里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單明了的“六「來」分析法”,也就是:誰會來?和誰來?從哪來?怎么來?以及為什么要來?和會不會再來?

誰會來
這是對出游決策者洞察。對任何一個商業項目而言,誰才是我們真正的客人?TA的決策因素和特征是什么?有些什么擔憂和期待?畢竟,要做一個旅游決策,不僅僅是錢的事,還有時間、空間、心情等等;比如,對于兒童文旅項目的策劃,就不能只是考慮兒童的意愿,更要分析父母的想法,父母才是最終買單者,才是客人背后的真正客人。比如,前些年比較火的兒童成人職業體驗項目,由于父母發現體驗的大都是社會上特別基層的工種,這些工種未來很可能會消失,甚至會制約孩子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象力,失去對未來的向往,就不再愿意帶孩子來體驗,所以現在基本上就涼涼了!
和誰來
這決定了出游的類型。親子游、情侶游、家庭游、商務游、團建游,不同的出游類型決定了不同的消費場景,需要不同的產品打造和消費型態構建。和“誰”來的誰,也是旅游決策者的影響者,是旅游出行決策者考慮的重要因素,所以才會流行說:去哪里不重要,與誰同行才重要!社交型的文旅產品也因些應運而生。

從哪來
這是對客源地的洞察。是一日往返的周末休閑游,還是要住一夜的過夜游,是長距離吸引過來的目的地游,還是臨時停留的過境游?必須根據所在區位和產品的稟賦潛質來設定吸引力射程,從而讓市場有扎扎實實的依據和支撐;在策劃這方面時,一定要與時俱進,高鐵時代讓歷史的經驗判斷常常不可靠,中遠程客源市場不再遙不可及!
怎么來
是對出行方式的洞察。是自游行,還是跟團游,交通工具是汽車,還是高鐵或飛機。不同的出行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消費邏輯,洞察清楚了出行方式,才能準確策劃出供給端的服務,比如,去海南的游客大都是通過飛機,那租車服務就有很大需求,且取車的服務站應盡量布置在幾大機場附近。

為什么要來
這是對每一個文旅策劃的靈魂拷問,也是對核心吸引物的洞察!成功的文旅目的地,必須給游客一個非來不可的理由,這是文旅策劃最關鍵最重要的思考,其中也蘊含著對需求端游客的洞察,和供給端核心吸引物的創意,還有就是對競品的分析等;
會不會再來
這是對游客體驗的終極檢驗!這里的再來,也指是否有好的游客口碑影響他人來。雖然不同類型的項目,對“復游率”的要求有所不同,但隨著旅游進入存量時代,復游率也是每個文旅項目都必須重視的指標,比如,在哪么多江南古鎮中,人們一般也去過多個,但為什么是烏鎮長盛不衰,從數據上看,靠的就是高達70%的重游率!
只要對上述六個“來”分析拆解清楚,并拿出應對措施,相信你的文旅策劃方案就一定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