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127個特色小鎮名單,橫店鎮名列其中。
昨天,在橫店舉行的第14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特色小鎮(橫店)峰會上,專家及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的政府負責人、特色小鎮建設相關企業與機構負責人,一同考察橫店,并就特色小鎮建設的橫店模式進行總結探討。橫店被授予“中國特色小鎮國際合作交流基地”。
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在專家眼里,橫店到底提供了哪些經驗與啟示?
宏觀視野下的橫店模式
李兵弟,住建部村鎮建設司原司長,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一直關注中國城鎮化建設。“橫店在特色小鎮建設中的樣本意義,值得好好總結與研究。”他在橫店峰會期間多次如此表示。
他說,“城富鄉貧,城新村舊”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的一個大問題。城鎮一頭連城市,一頭連農村,所以解決這個大問題的主要途徑是新型城鎮化,目標是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而特色小鎮建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橫店提供了經驗。這是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橫店模式的樣本意義之一。
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特色小鎮建設的要求是9個“新”:探索城鎮發展新路徑、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強化基礎設施新支撐、增加公共服務新供給、建設美麗宜居新城鎮、打造攻堅共享新模式、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激發城鎮發展新活力。這又在橫店找到了樣本。
他還認為,橫店發展過程中,產業是核心,規劃是龍頭,市場是基礎,文化是靈魂。這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遵循。從建設模式來說,國家發改委牽頭六個單位發布了“千企千鎮工程”的文件,提出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實現政、企、銀、社聯動促進發展。橫店在這方面也是印證。
“每次來橫店,都能引起新的思考。”他說,在實現“村的美麗生態化,鎮的新型產業化,城的融入鄉村化,國家的城鄉一體化”的目標中,橫店帶來諸多啟發。
文明進程中的橫店模式
趙虎吉,中央黨校政治法學部教研室主任、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項目組高級研究員。此次峰會中,他的主旨演講主題原先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特點及其國際意義》,卻臨時改成從國家發展戰略、文明進程的角度看橫店。
“橫店模式就是有計劃地創造新文明的模式。”他說,在橫店,可以同時感受到四種不同時期的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以及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文明。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表現。特色小鎮建設中,文化是魂,最終追求的是文明進步。”他說,如今正處于社會大轉型期,一切都在變,一切都不確定。但轉型的目的是要走向“確定”。其前提有三:社會價值規范是確定的,政府行為是確定的,民眾的未來規劃是確定的。
在他看來,橫店正在漸漸走向“確定”。價值取向是“四共”(共創、共有、共富、共享),“人人為共同體,共同體為人人”,這里的共同體就是“四共”委員會;許多事情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的原則,政府行為與企業行為的界限是明晰的;年輕人在橫店工作生活是穩定的,對未來是可預期的。
趙虎吉得出最后結論:這樣的發展是可持續的,這樣的城鎮化是符合方向的。
“農民代表”的文化夢想
臺上專家在主旨演講時,坐在臺下的徐文榮聽得很認真。解讀完橫店樣本,83歲的徐文榮與專家進行實訓對話。因為,“特色小鎮實訓營”同時在峰會上開營。
徐文榮總是自稱“農民”。他從40歲開始想著力解決的是橫店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不過,他用了非農的方式。如今的橫店集團,電子電氣、醫藥化學、影視文化、新型綜合服務業四大支柱產業并駕齊驅,擁有4家上市公司,第5家剛剛順利過會,越來越穩健地朝國際化的百年企業邁進。
一邊企業在發展,一邊“四共”委員會在造福社會。只不過,反哺社會的方式是把財富集中起來再創造新的財富,最終實現“四共”目標。如今的橫店,農民人均收入從1975年的75元增長到去年的5萬元,為去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的4倍,生活環境、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但徐文榮還有一個夢想:讓中國文化榮耀世界。自1996年因偶然機緣建起廣州街而投身文化產業,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已于去年交出實現營業收入181億元、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的成績單,尤其是曾讓徐文榮發出“傷感暮年”的圓明新園建設,終于建成,而且引來越來越多的熱捧與支持,令徐文榮更堅定了自己的文化夢。
“我的中國夢就是文化夢,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文化力量很重要。”因此,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始終在為圓明新園的建設與推廣而忙碌,尤其樂于接受國外媒體的采訪。
不久前,美國新聞專題片《東方崛起》獲得2017年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的提名。徐文榮在鏡頭里說:“我是老百姓。”正是這位中國老百姓,讓美國新聞界感受到中國影視產業發展的速度,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力量。
也許,如何實現徐文榮眼里“工業強盛、文化領先、城市優美、百姓幸福”的橫店新夢,是具有可借鑒意義的特色小鎮橫店經驗。但是,一個普通百姓如何讓美國新聞界感受到“東方崛起”的文化力量,又有多少人可以解密可以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