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難繼續把文創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或行業去理解和踐行了,它已經在社會進程、經濟發展和消費進化中消弭,正如同曾經消失的潮流文化和產業商業一樣,歷史不會停下來。賺錢從來不會停下來的。
人人都是文創家,生活無處不文創。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在大談文創以及如何引入文創來實現顛覆式的商業內容和模式。這是文創最美好的燦爛時光。
文創人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在還沒有達到文創的經濟本質,就被高速迭代的商業與消費干掉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身份。殘酷的商業現實等不到允許文創人利用創意和文化創造力大發其財。
文創在文旅以及商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和地位曾經就要主宰經濟運行的模式和內容,可惜的是,文創領域群體性的商業動能太弱,遠不能適應消費能力的變革和擴張。文創人受制于自身文化力的制約,始終不能帶領文創走到一個新的商業高度。
這個世界的商業變革正在以超級無敵的姿態一路狂奔,雖然很難說這些新商業嘗試會有多少成功,但是卻在證實一個又一個消費者的新需求。他們正在創造新的文化勢力,根本不會停下來消費文化。
文創最大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把文化轉換成為商品,讓消費者透過這種轉換獲得文化銷售和情緒價值,這一直是無數文創人的堅持。這種堅持也導致了幾乎所有的文創設計產品都不能與日用快消品比肩。
從開始,我們的很多專家就把文創從生活中剝離出來,試圖以一種超脫于生活的姿態高高在上。這么多年來文創始終在小眾經濟的邊緣游蕩,好聽一點的屬于叫好不叫座,本質上確實基本上脫離基本的底層商業邏輯。
勞動、商業自然是為了盈利而來,看似簡單的道理,被文創人無限地延展和放大,只專注于文化和創意,完全忽略了盈利及其持續下去的目的。
做什么,一直是文創設計師最大的困惑,殊不知,怎么做才是商業的根本。前者看似重要,往往設計師推出的產品絕大多數都無法量產而導致文創產品的生命力太弱,生命周期太短。幾乎沒有多少文創產品會成為暢銷品。
文化和創意不應該成為產品和消費的核心特征,消費者首要關注的始終是商品的功能與價值感,其次會是商品的價格比較。不能讓消費者去評估一件產品的文化價值與創意增值的多少,他們只需要關心商品與生活的關聯價值。
商業只需要關注盈利,其他的都應該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在這種盈利性要求的背后,不能忽視的在于所有相關從業人員,特別是文創設計師和文創公司必須要思考如何將自身的優勢能力轉換成為盈利能力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模式和路徑來實現盈利并可持續,而不是一味地堅持內心情懷的決絕。沒有誰在乎你的決絕,只在乎你賺錢多少。
放開手腳,擁抱市場,這不是一句口號。很多設計師執拗地堅守文創、手作產品的超高價格政策,在商業上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老套路理念,其背后的文人情結揭開的就是寒酸的舊文人生活狀態。
文創人始終沒有觸達到生活方式及其未來性,因此也錯失了最好的商業時代,沒有多少文創公司抓住了電商高歌猛進的時機;在實體商業回歸高潮的前夜,至少一般以上的文創人選擇了躺平或拘泥于單一設計訂單模式,再一次遠離了盈利的爆發。
沒有商業的文創是不存在的,三十多年的文創經濟發展,除了隊伍、資源、規模、領域無限擴張之外,一直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和高效的文旅文創商業板塊,其運營水平依舊停留在商業之外。
文創之內,不要妄論文創,唯有商業王道。
放下文創的執念,迎接商業。
文創沒有導師,唯有商業精英,才是文創盈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