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大背景下的產物,也是資本運動規律驅動下的產物。資本運動規律起作用的約束條件,一是環境約束,增長需更加注重環境質量;二是人文約束,增長需更加注重人文質量。簡言之,資本運動更講究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特色小鎮也正是順應了這種發展趨勢。
資本的逆向運動
資本的運動在空間形態上表現為集聚和分布,具象上就是大中小城市層級結構,城鄉二元結構。我國的城鄉結構,改革開放前鄉村占大頭,如今是以超大城市為經濟中心及圍繞著中小城市群的“一頭沉”。這是經濟發展所推動的,反過來說它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之一。很多人對此主張,應更多地建設北京這樣超大經濟中心,以此來輻射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這種觀念擁有占據較為強勢的話語權。他們認為,城市越大輻射作用越強。
經濟現象上,是人才資金等要素總是單向地往大城市跑。但是,發展大型和超大型經濟中心并不總是對的,這要在具體的的歷史條件下分析。當兩個經濟集聚體,它們的規模之和不變時,越是均等,它們的積就越大,且力的方向性就越弱。盡管現實不可能均等劃一,但有一個在極化和均衡化兩極之間尋找一個最佳點或區間的空間布局問題,核心是要看資本運動的規律。當資本匱乏、城市經濟也弱小之時,把各種資本要素高度集約于城市,城市越大集約度越高,這確實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
在互聯網時代,城鄉格局發展的新階段正在孕育著一種回歸變化,資本向城市運動變向為向農村方向的逆運動,也可以說是“劉易斯拐點”的空間經濟學表現形式。現實上看,不要說一二三四線,即使五線或不入線的縣市城市的體量也足夠大了,甚至超飽和了,農民進城落戶的吸引力日見衰減。資本運動總是以一個具象形式表現出來。一個現象正在越來越明顯:城里人特別是大城市的人向往小城市向往鄉村。共同的理由主要有三點:擁堵、空氣差和生活成本高。這表明人們開始向往環境質量和人文質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更高,生活更便利便宜的生存空間。
“特色”是核心
特色小鎮的發展,正是這一資本逆向運動的結果。特色小鎮不是要搞一個行政上的建制鎮,而是要形成一類產業或關聯密切的產業以及人文的空間集聚,生產和消費體驗的人文集聚的成分更加濃厚一些,“特色”所指就在這里。批量生產轉型為個性化產品生產,甚至于有消費者參與的生產和消費場景體驗過程。多數情況下,大規模制造不再是主流,通過生產上采取OEM或ODM或DIY方式,銷售上借助電商平臺來實現地方稅收和投資人的營收目標。這是一個城鄉一體化均衡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對政府和投資者都有一個學習和適應過程。
目前特色小鎮在各地興起,中央、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其提供指導、規范和扶持,各類投資主體也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盈利模式,建設積極性比較高。但在我國,熱點投資常常易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有鑒于此,對于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注意把握以下這幾點:
要避免兩個變相。既要避免變相開發區也要力戒變相房地產。地方政府對項目選擇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稅收多少,且要立竿見影的效果,投資強度和稅收強度是對項目定位考核的核心指標。房地產和大規模制造業等行業,都是大規模投資,也有著立竿見影的稅收效果,但這顯然有違特色小鎮設計的初衷。所以,政府和投資人都要調整心態,不要有急功近利思想,要立意高遠,把它看作是一次擺脫開發區依賴和房地產依賴的增長轉型的契機,雙方的利益訴求存在于特色小鎮長期培育和經營中。
定位上特色是核心。特色小鎮在項目定位上,特色居于核心地位,定位什么特色,決定了項目成敗的關鍵。中國經濟體量之巨、門類之廣、文化積淀之深、創新之速,為選項定位提供了廣闊選擇空間。特不特,衡量的標準,一是不是立意獨特,二是前景如何,三是市場如何。
選址和規模上要因地制宜。一些地方在規模上,有投資和面積上的門檻限制。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過于機械。政策制定不可能包羅萬象,固然原則性是必須的,但也要留有一定的靈活性敞口。主要還是看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接受度。對一些頗具創意的創新項目,如果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可以先扶持他們搞一個小規模的特色小村,逐漸人文薈萃而來,分孽發育成鎮,這樣也許成長的風險更小。再比如,有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積淀深厚的古村鎮,如皖南的以宗祠為核心的徽派民居村落,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規劃和建設民居文化特色小鎮,著重挖掘傳統建筑文化和風俗人文,發展文旅和康養業。特色小鎮開發講究的一個原則,就是因地制宜,資源最佳利用。
做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不觸生態紅線和耕地紅線,如果選址上有沖突的話,起碼要做到占補平衡。在具體建設中,可以把小鎮選址建設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可以把選址與沙漠、石漠化荒山荒坡和采礦塌陷區治理利用結合起來。
處理好“三農”關系,保障農民利益。資本和投資主體都是來自于城市,但集聚于農村空間而成鎮。所以形態上與農村不能過于突兀,過渡上要平滑些,要有較強的田園化特點。要把田園風光引進來,把城市文明輻射出去。大多數項目區內可能都離不開農業項目,因此要保留好田園風貌,事實上,農田果園菜地間插其間,既有觀光效果,還可以為小鎮居民和旅游者提供農事體驗,達到陶冶情操緩釋壓力之效。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小鎮占用集體建設用地,除了征用之外,還可以進行土地入市改革,農民以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入股的權益,參與小鎮建設、管理運營和利益分配。這樣的話,小鎮不是割裂的,而是與“三農”有機結合的,各種矛盾易于調和,各種利益得到兼顧,更有利于小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