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文旅項目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打開了鄉村發展的新大門。今天,咱們就來嘮嘮那些成功的鄉村振興文旅項目案例,看看它們是怎么讓鄉村“活”起來的,說不定能給咱們的項目開發商們帶來不少啟發呢。
先說說泰山村的千稼集項目。泰山村在鄭州附近,有5000畝地,村里人不算多。這個項目厲害的地方在于,它把黃帝文化這個深厚底蘊給用起來了,走的是“林業立村、生態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強村”的路子。村里和千稼集公司合作,搞了個景區,分成“原味鄉村”“民國風情”“激情歲月”三大主題,啥農耕文化演藝、民俗小吃、民間演藝、休閑游樂、主題客棧、綠色農場這些都有,游客來了,能體驗到濃濃的中原民俗文化。這不,泰山村還拿了一堆榮譽,像“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啥的,成了鄉村振興的明星村。
再看看尹家峪田園綜合體,這地方在山東臨沂,是個“林果之鄉”“蜜桃之鄉”“長壽之鄉”,資源好得很。項目規劃面積大,投資也不少,20億呢,一年能接待200萬人次游客。這里搞了個“一心一廊三帶九區”的空間規劃,核心場館五朵桃花造型綜合體,有快樂芒果、航空航天主題、魚菜共生、臺灣風情、橘子布美學等高品質體驗館,還有精品民宿和服務區。尹家峪依托沂蒙山水,把農旅融合、景田一體、產村聯動做得風生水起,成了齊魯大地的樣板。
袁家村也是個好例子。它把關中地區的民俗傳統文化和現代旅游結合得緊,民俗小吃、茶館、技藝、游樂這些傳統東西,和文化創意、休閑體驗生活方式一碰撞,旅游吸引力一下就上來了。袁家村從鄉村旅游起步,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它打造的關中印象體驗地景區,從品牌到業態,從招商到管理,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還通過“旅游+”“互聯網+”推動農產品銷售,讓產業持續發展,農民也跟著增收。
還有浙江余村,這里是“兩山”理念的發源地。余村從“賣石頭”到“賣風景”,把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的價值重新評估,建立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把生態指標轉化為經濟價值,搞起了“生態銀行”運營模式。這下好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十年間增長了12倍,生態價值真正變成了經濟收益,鄉村發展也走上了可持續的道路。
福建龍巖的培田古村也挺有意思。這里把生態農業和文旅體驗結合在一起,游客可以參與梯田耕作體驗碳匯過程,民宿運營采用生態循環技術,農產品銷售還嵌入了碳足跡追溯系統。這種“可感知的生態價值”轉化模式,讓每畝農田的綜合收益提升到了傳統種植的8倍,形成了可持續的生態經濟范式。
日本的mokumoku農場也值得借鑒。這個農場以親子教育為出發點,主要面向家庭群體,集觀光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制作、產品銷售為一體。農場分為四大區域,提供觀光游覽、科普教育、產品展覽、餐飲美食、休閑體驗、商品購買、度假住宿等服務。農業各個環節與旅游產品無縫融合,形成了密切關聯的農旅產業鏈。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文旅項目要想成功,關鍵是要找準鄉村的特色和優勢,無論是文化、生態還是產業,都要深度挖掘和整合。同時,要注重游客的體驗,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和服務,讓游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項目開發商們在策劃項目時,不妨多從這些方面下功夫,說不定就能打造出下一個鄉村振興的明星項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