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文旅項目成為了激活鄉村經濟、傳承鄉土文化、改善鄉村環境的重要抓手。對于項目開發商而言,了解成功的鄉村振興文旅項目案例,從中汲取經驗,是在這片充滿潛力的領域中取得成功的關鍵。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剖析幾個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明月村:文創驅動,詩意棲居
明月村位于成都蒲江縣,曾經只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小村莊。但如今,它已搖身一變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文旅勝地。
明月村的成功,首先在于精準的項目定位。它深挖自身的陶藝文化底蘊,將 “文創 + 鄉村旅游” 作為核心發展方向,打造出 “明月窯” 這一極具吸引力的文化 IP。圍繞這一 IP,明月村邀請了眾多知名陶藝家、文創人才駐村,開設工作室和文創店鋪,開發出一系列兼具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明月窯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三千萬元。同時,村里還建設了各類藝術展館、畫廊,把整個村莊變成了一座露天美術館,極大地提升了村莊的文化氛圍和藝術魅力,吸引了大量對文創藝術有興趣的游客,游客停留時長從半天延長至三天,人均消費提升四倍。
在產業融合方面,明月村將陶藝文創與農業、旅游深度融合。一方面,依托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農業基礎,發展有機農業,打造了多個有機茶園、果園,游客可以參與采摘、農事體驗等活動;另一方面,結合鄉村自然風光,開發了多條鄉村旅游線路,將陶藝體驗、農事活動、鄉村民宿、特色餐飲等串聯起來,形成了完整的文旅產業鏈。
在運營管理上,明月村采取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村民合作的模式。政府負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相關政策;引入專業的文旅企業進行整體規劃和運營管理;村民以土地、房屋等入股,參與到民宿、餐飲、農事體驗等項目的經營中,實現了多方共贏。通過這種模式,明月村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還促進了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
浙江安吉魯家村:創新模式,多元發展
安吉魯家村在短短幾年內,從一個貧困落后的小山村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村,其發展模式令人矚目。
魯家村的發展始于科學的規劃。2011 年,魯家村利用村民共同捐資的 300 萬元,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村莊進行了全方位規劃,涵蓋村莊環境、產業布局和旅游發展等方面。基于規劃,魯家村提出了打造家庭農場聚集區的創新理念,在全村范圍內建設了 18 個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的家庭農場,涉及種植、養殖、休閑、體驗等多個領域。
為了提升村莊的旅游吸引力,魯家村進行了景區化轉型。他們修建了一條 4.5 公里的環村觀光線,購置了小火車,將 18 個家庭農場串聯起來,使整個村莊成為一個開放式的景區。這種創意不僅增加了游客的游玩體驗,還大幅提高了土地的增值收益。
在產業發展模式上,魯家村采用 “公司 + 村 + 家庭農場” 的模式,與旅游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了 3 家公司。其中一家負責串聯游客接待場所、交通系統、風情街以及 18 個家庭農場等主要場所;另一家負責職業技能培訓,成立了兩山學院,為村民、村干部、創業者、就業者提供鄉村旅游方面的培訓。三家公司中魯家村集體占股 49%,旅游公司占股 51%,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利益分配,村民再從村集體中享受分紅。通過這種模式,魯家村實現了農田變農場、村莊變景區、村民變股民的轉變。從 2011 年到 2017 年,僅 6 年時間,魯家村集體經營收入從 1.8 萬元增長到了 400 多萬元,村民收入來源也拓展到租金、就業、創業、分紅、培訓等六大方面。
重慶鶴壁將軍村:藝術賦能,活力煥發
重慶鶴壁將軍村曾經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偏遠鄉村,通過藝術活化項目,實現了華麗轉身。
將軍村的成功得益于將文化 IP 化。村里深入挖掘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打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 IP。例如,邀請藝術家駐村創作,將傳統與現代藝術元素融入鄉村建筑、景觀之中,使村莊處處充滿藝術氣息。同時,開發出一系列與當地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如以將軍村歷史故事為藍本的手工藝品、特色農產品包裝等,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通過這些舉措,將軍村年接待游客量超八十萬人次,帶動三千五百人返鄉就業,旅游收入突破五千萬元。
在社區共創方面,將軍村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到鄉村建設和旅游發展中來。村民以老房子、土地等入股,與藝術家共同打造鄉村旅游項目,如利用老房子改造的特色民宿、藝術工作室等。村民不僅成為了鄉村發展的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和創造者,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數字化破圈方面,將軍村充分利用攝影、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進行宣傳推廣,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關注。同時,開發了 AR 古城漫游小程序,游客掃描古建筑即可觸發非遺故事等內容,提升了游客的游玩體驗和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年輕游客的占比從百分之二十八提升至百分之五十四以上。
對項目開發商的啟示
從上述成功案例中,項目開發商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精準定位,挖掘特色
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文化和歷史資源,開發商應深入調研,精準定位,挖掘出鄉村的核心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文旅 IP。無論是明月村的陶藝文化、魯家村的家庭農場模式,還是將軍村的藝術活化,都是基于對自身特色的深度挖掘和精準定位。
產業融合,形成鏈條
要實現鄉村文旅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推動產業融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將文化、旅游與農業、手工業、服務業等有機結合,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消費頻次,增加項目的綜合收益。
創新模式,多方共贏
在運營模式上,要積極創新,引入多方主體參與。采用政府、企業、村民合作的模式,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贏。同時,注重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在項目運營中的應用,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體驗。
注重人才,持續發展
鄉村文旅項目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持。要吸引和培養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鄉村的專業人才,為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提供智力保障。此外,還應加強對村民的培訓,提升村民的服務意識和經營能力,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鄉村振興文旅項目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通過學習成功案例的經驗,項目開發商能夠在項目定位、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等方面少走彎路,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鄉村文旅項目,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同時,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