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批特色確定以后,目光就自然追溯到第三批特色小鎮上。關于特色小鎮的建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在第一批特色小鎮實踐的基礎上,我們必須不斷地總結和學習,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第三批特色小鎮的建設。
小鎮建設現狀及成就
經過第一批特色小鎮的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新增企業就業人口10萬人,平均每個小鎮新增工作崗位近800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有效帶動了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基礎設施方面,特色小鎮基本上普及了自來水供應,和對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大大提高,基本達到縣城平均水平;
公共服務方面,平均每個小鎮都配有了銀行或信用社網點、大型連鎖超市或商業中心、快遞網點以及文化活動場所或中心;
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大多數小鎮擁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小鎮有能力定期舉辦民俗活動,一半以上的小鎮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
由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第一批特色小鎮的建設干勁十足,在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的保留了自身的文化特色,為后續小鎮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于第二批特色小鎮的建設
以前在第一批特色小鎮建設的時候,我們只有極個別例如浙江等的成功案例能供我們參考,由于地處浙江的獨特區位條件,使得我們在參考和解讀的時候會比較客觀的看待彼此之間的差異。
然而現在,全國基本上平均都有前一批特色小鎮的試點,他們條件各異,區位和現狀發展也有很大的不同,能供我們參考借鑒的案例也豐富了起來。但是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關鍵時刻,我們決不能以現有成功案例作為自己地方小鎮的發展模式,生拉硬搬。而是要堅持產業為主,在參考其他案例的時候要抱有一種審視態度,通過合理的借鑒,結合當地自身情況,合理的規劃和制定關于獨具自己當地特色的發展方案。
產業依然是小城鎮發展的生命力,特色是產業發展的競爭力。在第二批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依然把“產業立鎮”放在了首要位置,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產業集聚等特色,明確產業定位,加快發展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在差異定位和領域細分中構建小鎮大產業,擴大就業,集聚人口,努力實現特色產業立鎮、強鎮、富鎮。
做好合理規劃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對本地區做好合理的規劃,這樣才不至于在先天方面使小鎮的發展處于劣勢地位。
有條件的小城鎮特別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邊的小城鎮,要積極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定居。強化校企合作、產研融合、產教融合,積極依托職業院校、成人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院校建設就業技能培訓基地,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所需各類人才。
創新是小城鎮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要發揮小城鎮創業創新成本低、進入門檻低、各項束縛少、生態環境好的優勢,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有效平臺和載體。
提升質量,增加公共服務新供給,完善的公共服務特別是較高質量的教育醫療資源供給是增強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的重要因素。
第二批特色小鎮已經公布,下一批還會遠嗎?在國家公布第二批特色小鎮的申報要求的時候,就針對以往小鎮建設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明確強調,對存在以房地產為單一產業,鎮規劃未達到有關要求、脫離實際,盲目立項、盲目建設,政府大包大攬或過度舉債,打著特色小鎮名義搞圈地開發,項目或設施建設規模過大導致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建制鎮不得推薦。足見在關于產業建設方面國家對“特色產業”立鎮的關注和重視。
關于特色小鎮的未來
因此,在第三批特色小鎮開始之前,應該充分的做好調研工作,發現小鎮潛力,結合地方特色,發展自己特有的產業,只有像這樣把當地的產業搞起來了,我們所建設的特色小鎮才不會在建成之后成為一座空殼的小鎮,而是真真正正的在根本是搞活當地經濟,通過有效的運營手段,從根本上真正的留住人才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的增長。為形成自己的產業為特色小鎮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