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一批產業“特而強”,形態“小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實現創新創業者夢想、培育經濟新動能的新平臺。目前,全國特色小鎮已逾400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色小鎮中也不乏雷同之作。特色小鎮如何升級?關鍵在于一個“特”字,如何讓特色小鎮有生命力?讓小鎮“有魂,留韻”?業內人士認為,發展音樂小鎮或是一條好路子。
小鎮+音樂究竟有多大的“化學反應”?
在山東即墨古城,連續兩屆古城民謠節展現了古城與音樂演出的成功跨界融合。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數位不同時代的民謠歌手在第二屆古城民謠節一展歌喉,給古城迎來了一年中人氣最集中的營收旺季。回顧2016年數據可以看到,第一屆古城民謠節歷時3天,現場觀看演出人數約2萬余人,古城接待人流量共計37.6萬人次。也就是說,音樂節上演時平均每天有游客逾12萬人次走進古城,民謠音樂讓古城的魅力充分散發,為即墨的文化旅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河北周窩,當地依靠樂器產業打造音樂小鎮,每年都會舉辦音樂節、吉他節等音樂節慶活動,吸引來大批中外音樂愛好者。
在吳江七都,以音樂鑄魂,蝸牛數字COSPLAY音樂節、太湖迷笛音樂節、VAG Family春水會、首期Monkey Jump、太湖迷笛電子音樂節、迷笛&誠品水岸音樂會等相繼舉辦,小鎮知名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音樂小鎮這條路為何行得通?
有分析認為,音樂小鎮具備天然的市場,這與音樂是人們基本娛樂消費需求密不可分。隨著消費升級,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逐漸提高,近幾年戶外音樂節也深入到各個地方,培育了市場。此外,年輕人在音樂社交平臺上的活躍度,也凸顯了青年用戶對音樂的需求。近年來,音樂產業優質內容生產平臺的不斷增加,產業環節的不斷完善,也為音樂小鎮的發展提供了核心動力來源。
音樂小鎮不僅給小鎮市民帶來極致的歡享體驗,也為當地帶來商旅齊頭并進的綜合效應,成為留住鄉村,展示鄉音,呈現小鎮自身文化魅力的一個良好載體。
音樂小鎮還將成為一個音樂人、音樂創作者以及喜愛音樂的消費者的交流、工作、居住、娛樂及作品展示的實景平臺。長此以往,有影響力的音樂人和音樂作品也能給小鎮帶來歷久彌新的直接的經濟影響。例如,誕生了披頭士的英國利物浦,每年無數人會前往參觀他們演出過的洞穴俱樂部,一首陳綺貞的《九份的咖啡店》,讓無數文藝青年到臺灣領略九份的情懷。
音樂小鎮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觀察者們認為,以音樂為核心的特色小鎮,音樂就是小鎮的靈魂,只要運營得好,相信音樂可以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和意義,為小鎮塑魂,興業,育人,添樂,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