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現在的輿論核心場,除了帶有國際頂級逼格的“一帶一路”這個超級IP之外,可能只有特色小鎮這項宏偉事業能夠圈粉無數,粉絲從高層政府官員、鄉鎮干部、到處圈地的央企、到各類規劃設計公司,再到無數亢奮的、帶著N多“拉大旗作虎皮”目的的各色人等。
特色小鎮的運營,到底難在哪里?
難點一:小鎮利益方未建立一致的“統識觀”
咱們國人做事挺喜歡把一句名言掛嘴上:“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以此來表達自己是有計劃的人或有計劃的組織。實際行事中我們往往看到更多的是所謂原則性的“指導意見”,看似政府或上級機構是為咱們大家著想,不能管得太寬、管得太死,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膽子大一些,步子可以再大些……其實大家都明白是啥意思。但在特色小鎮這項事業中,我們一定要強調頂層思想設計的重要性——建立一致的“統識觀”。
特色小鎮的相關利益方包括:政府機構、投資企業、金融機構、小鎮運營機構、入駐企業或機構、小鎮居民等。每個利益方背后都代表著一群人的不同需求:
◆政府機構:需要通過特色小鎮,推進城市化進程、探索經濟增長新模式、解決社會就業、解決財政收入、摸索新型養老模式、打造政績工程、促進外來游客重復消費等。
◆投資企業:企業根本目的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所以不管是央企、還是轉型的地產商,抑或是跨界企業,都需要攫取更多商業利潤、創造更多商業亮點、營造更好的社會名聲、拉進更鐵的政商關系、探索企業發展新模式等。
◆入駐企業:入駐小鎮于我企業發展有何利好,產業政策利好、稅收優惠、就業扶持、政策穩定、法制健全、人才引進容易、物流交通便捷等。
◆運營機構(這里的運營機構是指小鎮的非政府公共服務系統):運營成本低、入駐企業多、入駐企業好伺候、政府配套的公共服務系統完善、運營人才豐富等。
◆小鎮居民:希望小鎮是特別宜居的、又適合創業的,公共配套比大城市完善、交通又不擁堵、教育滿足要求等。
各方利益訴求都很多,要全部滿足,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某些階段應該分步驟、有序去滿足。比如投資政策、法規、稅收等應當是在前期就必須以正式法律形式體現,以增加投資人的信心。而要贏利的訴求,只能放到特色小鎮落地后的數年甚至更長周期去得到滿足。所以,特色小鎮最終想運營成功,從一開始,就需要各利益方開誠布公、廣泛討論、放棄短期小眾利益,在小鎮的未來期望方面全面達成一致——形成“統識觀”,并盡量以法律文本形式固定下來。
難點二:缺乏長遠規劃,特色不夠
特色小鎮的利益各方,若在頂層設計上達成了共識,就意味著解決了思想層面的“指導原則”問題,接下來就是如何規劃了。特色小鎮,在綜合功能來看,是一個小鎮,具有傳統城鎮的各種功能,居住、商業、交通、城市水電管網、物流、信息、人口、社會組織、社區管理等,其規劃具有一定的城市規劃性質。但特色小鎮又不同于傳統城市小鎮,傳統小鎮以人口自然集聚形成虹吸效應,再發展經濟。特色小鎮是以某項“特色產業”為吸引物,或改造或新造某個區域而成為“特色小鎮”,具有強烈的產業引導作用。特色小鎮的規劃,一定著重兩個方面,一是“特”,二是“遠”。
規劃要“特”,是說核心產業上要有特點,要有特色,最好是世界上“獨此一家”、別無他店,最好是有產業根基。如果沒有產業根基,就需要全新引進或構建,無中生有般的造一個產業,就要考慮未來的產業工人、產業技術從哪里來。若是有產業基礎,規劃就應該將重點放在如何盤活、做強做大現有產業,如何在產業鏈條上進行深度延伸,如何在市場上提升品牌效應。這遠不是一般城市規劃機構能解決的。
規劃要“遠”,就要在時間跨度上進行深度思考和規劃,考慮如何將產業同未來宜居的生活、可循環的生態系統連接起來,考慮該產業在未來的數十年內會發生怎樣的迭代升級,未來的小鎮生活會是怎樣的一種場景。根據未來場景,倒推來做規劃。這才是一個特色小鎮能長期存在的根本,而不是現在一窩蜂地找兩家規劃公司做一個“城市規劃”文本了事。
難點三:人才引進難
如果說整個特色小鎮的規劃是“完美、科學、具有前瞻性”的,那么要將宏偉藍圖變為現實將是一個更加艱難的長期過程,其中有一個看似不是問題的難點——人才(創業、就業之人)如何才能來以及如何留下來?不管是一個現代企業組織機構,還是一個別具特色的小鎮,人才——永遠是最核心的要素。現在就來說道說道特色小鎮中關于人的問題。
先說人才引進。現代人的婚姻選擇似乎又回到了需要“門當戶對”的隱形標準之下,兩個家庭在經濟背景、經歷、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甚至是飲食習慣、說話口音等方面,都需要較為強烈的“趨同感”,否則再好的感情都要讓位于現實。人才與特色小鎮的匹配,更是如此。目前的特色小鎮, 80%以上都處于遠離大城市、交通不便的區域。你有什么值得我留下來?這是人才心中的疑問。
◆氛圍。你的特色小鎮,到底有沒有足夠的創業范圍?有沒有足夠的創新氛圍?有沒有足夠的宜居氛圍?一切的氛圍都應當與小鎮的定位相符合,千萬別做“掛羊頭賣狗肉”的虛活兒。
◆配套。你的特色小鎮,是否有完善的居住配套環境,公寓、餐飲、公園、學校、醫療機構等?是否每天上下班還需要為擁擠不堪的交通發愁?大的交通、物流是否通達四海從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政策。創業、就業、戶籍、子女教育是否有多樣靈活的政策?是否有健全周到的法律制度配套來保障創業、就業的各種權益?特別是針對長期投資的企業,當地的政策是否上升到立法層面進行固化?
◆歸屬感。當地政府及小鎮專門的運營機構,是否具有足夠的服務意識?是不是真心為了人才集聚、發展而打破常規尋求解決辦法?是不是敢于為了人才而做出敢為人先的行為?
這四個關注點,既是人才引進中的關鍵難題,也是特色小鎮政府機構或運營機構留下真正企業和人才的有效措施,更是特色小鎮能夠長遠發展的核心內涵。
文章來源:旅游歸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