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健康意識逐漸增強。隨著互網聯網技術的發展,給所在大城市以外的地方遠程“智慧養老”已經實現。
所謂“智慧養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組成的信息平臺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智慧養老能夠幫助養老機構大幅提升管理效率,這為在大城市以外空氣較好、經濟相對貧困地區培育、建設康養小鎮提供了可能。
一、康養政策支持。
康養產業是21世紀的新興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國民的生存質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康養產業涵蓋諸多業態,關聯城市建設、生態環境、民風民俗、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社會安全等眾多領域,不過康養產業在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政策的導向作用至關重要。
當前康養產業的發展,以加速醫療與養老、養生、旅游的融合最為關鍵。實現異地養老、旅游與醫療、醫保的聯動最為迫切,同時需要通過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等方式,在市場準入、財稅金融、土地利用、醫養融合等方面加大改革和支持力度。
二、建立康養小鎮的意義。
1、培育康養小鎮有利于破解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轉化和動能轉換的難題,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有效嘗試。
2、培育康養小鎮是一條產業扶貧的有效路徑,有利于促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
3、培育康養小鎮能有效解決農民就地就業問題。
4、培育康養小鎮能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和老有所養問題。
5、培育康養小鎮能促進“智慧養老”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智慧養老通過改變信息交流傳遞方式、強化資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務管理效率等手段對現有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的各種問題予以破解,勢必給養老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三、康養小鎮建設標準。
1、康養小鎮年均PM2.5值小于或等于50。
2、該區域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大于或等于5000個/每立方厘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不低于1000—1500個/每立方厘米)。
3、村鎮環境優美,干凈整潔。
四、康養小鎮開發類型。
1、文化養生型:深度挖掘項目地獨有的宗教、民俗、歷史文化,結合市場需求及現代生活方式,運用創意化的手段,打造利于養心的精神層面的旅游產品,使游客在獲得文化體驗的同時,能夠修身養性、回歸本心、陶冶情操。如依托宗教資源,打造文化度假區、依托中國傳統文化,打造國學體驗基地等。
2、長壽資源養生型:依托長壽文化,大力發展長壽經濟,形成食療養生、山林養生、氣候養生等為核心,以養生產品為輔助的健康餐飲、休閑娛樂、養生度假等功能的健康養生養老體系。
3、中醫藥膳型:藥食同源,是東方食養的一大特色。因此美食養生可以說是健康旅游中至關重要的一項內容。健康食品的開發,可以與休閑農業相結合,通過發展綠色種植業、生態養殖業,開發適宜于特定人群、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生態健康食品,同時結合生態觀光、農事體驗、食品加工體驗、餐飲制作體驗等活動,推動健康食品產業鏈的綜合發展。
4、生態養生型:以原生態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為發展核心,重點建設養生養老、休閑旅游、生態種植等健康產業,一般分布在生態休閑旅游景區或者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 即依托項目地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海島避寒養生、湖泊養生、礦物質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打造休閑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民宿等產品,形成生態養生健康小鎮產業體系。
5、養老型:有一定的環境資源,同時擁有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年群體,將醫療、氣候、生態、康復、休閑等多種元素融入養老產業,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閑度假型“候鳥”養老、老年體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動等業態,打造集養老居住、養老配套、養老服務為一體的養老度假基地等綜合開發項目,為老年人打造集養老居住、醫療護理、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養老小鎮。帶動護理、餐飲、醫藥、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產業的共同發展。
五、康養小鎮關注問題。
1、康養產業涉及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做成熟需要很多年,需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但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對于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重視不足的做法時有發生,將嚴重阻礙康養產業的發展,亟須改變。
2、讓老人到氣候適宜、生活條件優越的地方去養老也是“孝”的體現。
3、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康養產業和特色小鎮發展,各地應該積極做好配套,合力促進康養小鎮發展。
4、要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當前康養產業急需的專業人才匱乏,直接制約了康養產業的發展壯大。人才是康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條件,應重視康養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康養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康養職業人才培養質量。
5、把“醫養結合”作為發展康養產業的突破口。借鑒國外做法,逐步推廣“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議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和扶持“醫養結合”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健全健康保險體系,發展護理保險,鼓勵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