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成為風口日漸升溫,并以燎原之勢在全國蔓延。未來,星羅棋布的特色小鎮有望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真正的市場謀略者,善于聞風而動,乘勢而為。特色小鎮所釋放出的商業潛力,將有效拉動投資、產業、消費等方面的持續增長。中國消費產業升級已正式來臨,對企業和社會資本來說,特色小鎮是一個必須重視起來的關鍵方向。
當下特色小鎮遍地開花,真正可持續成功的又有幾個?怎樣才能成為特色小鎮浪潮之中的佼佼者,不被千篇一律的建筑所埋沒?
我們將從小鎮的整體特征、企業布局概況、建設誤區、成功案例等多個維度去觀察和呈現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價值樣本。
特色小鎮的整體特征
首批127個特色小鎮分布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浙江省共計入選8個,位居第一。
在這127個特色小鎮中,有87個鎮是國家級重點鎮,35個鎮是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24個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3個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1、經濟發達、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數量多。
從區域分布來看,華東和西南地區的特色小鎮數量最多,其中華東地區特色小鎮數量為35個。華東地區是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創新驅動力強,經濟活躍為特色小鎮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西南區域相對華東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是特色小鎮的數量多達21個,這與西南區域擁有旅游資源豐富具有密切的關系。
2、旅游型小鎮占據半壁江山。
住建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中將推薦小鎮類型分為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游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
從功能類型的占比來看,首批特色小鎮在功能類型的分布上有些不夠均勻。旅游發展型占比51%,遠遠大于其他類型的比例。發展旅游產業具有顯著的優勢,既可以作為主導產業成為小鎮發展的特色依托,也可以作為信息小鎮、農業小鎮等特色小鎮的補充功能。
第二批276個全國特色小鎮分布于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入選小鎮數量最多,分別都入選了15個,廣東省入選14個,四川省入選13個。大部分省份入選都超過5個。
從小鎮目前的區域分布來看,華東和西南地區的特色小鎮數量最多,華東地區多達78個。西南區域坐擁豐富的旅游資源,特色小鎮多達47個,其中,基于旅游發展型的占大多數。
從各省市特色小鎮的增加數量來看,江蘇省,山東省和廣東省增加的小鎮數量最多,增加了8個;云南省增加了7個;其余省市大多增加了3到6個。
與首批特色小鎮在各地區的分布情況相比,華東和西南地區作為特色小鎮分布最多的區域,其特色小鎮增加的數量與其他區域相比也較多。華東地區增加了43個,西南地區增加了26個。其他地區大部分都增加了十幾個特色小鎮。
政策紅利下,資本躍躍欲試,企業蜂擁入局,新一波經濟增長引擎似乎已然發動。但浪潮背后,如何合理開發、建設特色小鎮,仍然是一個需要理性探索的戰略性課題。
隨著政府對特色小鎮建設支持力度加大,加上巨大的市場規模所釋放的消費空間,大量企業、資本為此紛紛爭相布局。據不完全統計,A股中的特色小鎮概念板塊有二十多家上市公司,另外有超過30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參與特色小鎮的計劃,涉及房地產、建材、文化、旅游、體育等多個行業。
房地產企業來勢尤為迅猛,紛紛布局特色小鎮。目前特色小鎮市場的參與者既有萬科、華夏幸福、綠城集團等老牌小鎮開發商,也有碧桂園、恒大這類原本專注于住宅開發的龍頭公司新近加入戰局。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房地產企業對特色小鎮的開發涵蓋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住宅商業開發、后期運營管理環節有較大的優勢;二是面對傳統房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融資、拿地、銷售多重困境陰霾下,特色小鎮建設猶如寒冬里的一絲暖風,為其謀求轉型升級,實現新增長的一條捷徑。
特色小鎮的建設模式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特色小鎮建設大致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以政府為主,由政府成立國資公司,全面負責小鎮的建設,進行市場招商。比如玉皇山南基金小鎮,由杭州市上城區政府主導建設,并成立基金小鎮管理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和招商,讓企業參與小鎮建設。
第二種是“政府引導、企業建設”,政府通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或特許經營權等形式將小鎮的建設全面委托民營企業。比如南京溧水空港會展小鎮,定位于蘇浙地區的會展聚集地,當地政府與華夏幸福簽訂PPP開發協議,由后者進行全持有運營和項目開發建設資金投入。
第三種是“政企合作,聯合建設”,由政府負責小鎮的整體規劃設計定位,企業在政府主導下開展小鎮的建設招商運營。比如杭州云棲小鎮,就是由杭州市西湖區政府與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轉塘科技經濟園兩大平臺共同打造的一個以云生態為主導的產業小鎮。
以上三種模式各有特點,重點在于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從而優化資源配置,重組生產、生活要素。作為一個成熟的特色小鎮,不僅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區位和空間特征息息相關,同時還與政策供給、文化特質、創新環境等要素有關。
特色小鎮的五大誤區
由于特色小鎮是一項新事物,當前各地在認識上還存在一些誤區。
1、特色小鎮≠特色鎮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位于城市周邊、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的重要功能平臺。特色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概念,以某種主體功能為特色,或有產業特色,或有交通功能特色,或有人文自然風光特色等的全域范圍,由居民社區和村莊構成,按照政府組織架構體系來管理的行政區域。
2、特色小鎮≠新城建設
發展特色小鎮不是建新城,不能用建新城的思路和模式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首先特色小鎮規模不大,不是追求規模效應,擴張效應,而是追求集聚效應,緊湊效應;其次特色小鎮不是土地財政的載體,而是創新創業的空間,是新產業、新動能的引擎;再次,特色小鎮追求的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最后特色小鎮要走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
3、特色小鎮≠園區建設
特色小鎮不是產業園區建設,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但又不是單純的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園區開發。特色小鎮的產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工業4.0為引領,以2.5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為主,重點在于研發設計;二是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主,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品牌、展示轉變,重點在于營銷服務;三是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滿足市民短期、重復、特色需求,重點在于休閑服務。另外特色小鎮的社區功能是其與園區開發的重要區別。
4、特色小鎮≠景區開發
以旅游功能為主導的特色小鎮可以發展成為景區,有些歷史人文古鎮,自然風光優美的小鎮也兼具特色小鎮的文旅功能。從這個角度而言,特色小鎮和景區開發有共同之處,但又不同于傳統景區開發模式。特色小鎮在旅游客源市場上,更強調滿足周邊大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特定需求;在旅游活動上,更強調體驗和參與;在旅游發展目標上,更強調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功能開發上,更突出互融互動。
5、特色小鎮≠美麗鄉村
特色小鎮離不開鄉村本底,但與鄉村有著本質的不同。一是形態不一樣,二是功能不一樣。特色小鎮集聚了大量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高端要素,是既有鄉村本地特征又融入高新技術和特色人才的區域經濟發展單元,需要探索利益主體多元、公眾參與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美麗鄉村更多的是強調鄉村發展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作為產業支撐,依靠本村村民的自治管理,管理和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等。
特色小鎮的四個建議
1、因地制宜,推進特色小鎮發展。
要尊重三個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城鎮化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適應城鄉社會發展的需要,正確認識特色小鎮發展的意義和作用。既不能拔苗助長,又不能光開花不結果。既要定目標下指標,又不能唯目標唯指標,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發揮企業家精神作用。
在結合各地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引導,通過政策引導發揮基層實踐的積極性。對于發達地區、特大城市和中西部省會城市周邊,以特色小鎮為載體;對于欠發達地區,偏遠地區,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發揮二者在功能定位、產業主導、居住群體、吸納人口、投資規模、消費層次等方面各有側重的特點,形成互為點綴、互為補充的城鄉一體化新形態。及時總結各地特色小鎮建設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經驗。
2、控制規模,集約打造。
規模的大小服從于三個原則:經濟原則、需求原則、集約原則。特色小鎮的打造,不但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耗費極大,因此必須根據實際需要和控制規模,避免浪費資源。
此外,由于小鎮的打造還是新生事物,市場認同需要一個過程,加上其它不可測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規模。經濟型特色小鎮不但資源利用充分,而且便于管理和調整產業策略,符合集約化原則,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3、政策護航,創新機制。
特色小鎮的建設投入大,周期長,要確保特色小鎮建設的高效、有序開展,必須有政策護航,并實現機制創新。
4、設立機構,制訂政策。
特色小鎮建設,涉及經濟、文化、政治、民生等大問題,必須由政府設立專門機構實施,并實行政策傾斜。人員配置、資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專門結構去統籌、協調。此外,還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制訂相關政策和標準,為小鎮建設掃除障礙和隱患。
特色小鎮的成功案例
云棲小鎮總體概況
云棲小鎮作為中國眾多特色小鎮的一隅,既不是景點也非地名,就像中關“村”不是村,硅谷不是“谷”一樣,他們是代表著一種新的產業生態。
據接近項目的人士介紹,云棲小鎮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區之江新城的中部,四面環山,碧水中流,地理特征很像美國的“硅谷”。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關于特色小鎮要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四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要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建設以云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產業為核心。
云棲小鎮為什么能走在前列?
“在小鎮日趨繁榮的發展背景下,實際是一個全新的科技創新的小鎮模式,為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和基礎能量。”這位接近項目的人士表示,云棲小鎮以“政府主導、名企引領、創業者為主體”的云棲模式,打造云生態,發展智能硬件產業,建設創業創新第一鎮,推動以基于云計算的軟硬件產業融合發展。
5年內擬集聚云計算平臺上的各個領域的數千家企業和團隊,實現云計算相關產值超過300億元,稅收20億元。成為創業創新的圣地、創新人才集聚的高地、科技人文的傳承地、云計算大數據科技的發源地。
目前,小鎮已引進阿里云、富士康科技、Intel、中航工業、數夢工場、政采云、Yun OS、斑馬汽車等眾多生態圈大企業,集聚各類企業537家,產業覆蓋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硬件、創投基金等領域,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云計算產業生態。
云棲小鎮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抓住了當今人類最成熟的、最普及化的、最實用化的、以現代通訊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經濟。人類經由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就是信息技術、信息經濟的集中標志。云棲小鎮搶先發展“云”產業,可以說是抓住了當今時代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古北水鎮總體概況
古北水鎮是近年來古鎮旅游的一個典型樣本。從2014年開業至今,古水北鎮的經營業績一路飆升,2016年,游客接待量達到24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35億元。
古北水鎮位于北京密云縣,背靠司馬臺長城,坐擁鴛鴦湖水庫,是京郊罕見的山水城結合的自然古村落,距離北京市區車程僅有1.5小時左右。短短三年時間,古北水鎮從一個無名小鎮成為古鎮度假游的爆款產品,背后的路徑值得借鑒。
古北水鎮特色分析
首先,社會資本參與,對小鎮進行統一開發和設計規劃。2010年,由IDG戰略資本、中青旅控股、烏鎮旅游公司、北京能源投資集團等共同成立北京古北水鎮旅游有限公司,承擔古北水鎮的開發、建設。通過統一運營管理,實現了古水北鎮全域范圍內的資源統一調度、區域綜合管控、產品統籌營銷、服務全面提升。
其次,準確定位,打造特色IP。古北水鎮在原有的五個自然村落基礎上整治改建,把“長城觀光、北方水鄉”打造成獨有的核心賣點。比如,古北水鎮原本只有一條流經區域很少的小溪,建設方巧妙利用堤壩等設施,打造出了一個個首尾相連的水面,貫穿整個小鎮。又比如,古北水鎮通過對英華書院、震遠鏢局、八旗會館等為代表的建筑群進行重建,以及再現造酒、染布、戲樓等情景,最大程度實現北方小鎮的場景化營造。
再次,擺脫門票經濟。古北水鎮在規劃時,對業態進行了“三三制”劃分,三分之一的門票收入,三分之一的酒店收入,三分之一的景區綜合收入。古北水鎮通過索道、溫泉、餐飲、民俗體驗、演藝等項目,在充分滿足游客多樣消費需求的同時,降低了對門票收入的依賴性,提升了整體收入規模。
最后,豐富旅游產品,破解淡旺季差。古北水鎮基于對古鎮旅游普遍存在的淡旺季問題,推出夜游長城索道、夜游船、燈光水舞秀等項目;以“圣誕小鎮”、“古北年夜飯”、“長城廟會”為冬季主題品牌活動,開發出雪地長城觀賞、廟會、冰雕節、溫泉等一系列冬季旅游產品,提升景區人氣。這樣一來,就有效調節了北方景區存在較為普遍的淡、旺季客流不均衡現象。
另外,古北水鎮還借鑒烏鎮運作模式,將景區居民全部遷出,以社區重構的方式來實現擁有景區全部商鋪和住宅的產權。把居民變成景區員工,在統一的規范要求下開展經營,為游客提供服務。
文章來源:品橙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