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正在進行中,華旦所在的海南州代表團正在討論青海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大會上由青海省省長王建軍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有關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內容,激發著來自全省各州市地縣的基層人大代表們的共鳴和思考。
“依托共和龍羊峽資源,共和縣將大有可為”。
地處青海省東北部的共和縣,是青藏高原的東門戶,北靠青海湖,南臨“母親河”黃河。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造就了這里集聚農、牧、礦藏、水、地熱、動植物、旅游、風、光等多重資源的優勢,鋪就了共和縣獨特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突出區位優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產業,結合生態休閑游、民族風情游、宗教文化游等資源,做足“旅游+扶貧”文章,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旅游扶貧發展實施方案。
2017年,龍羊峽被列入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和首批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以此為契機,穩步發展龍羊峽生態休閑觀光旅游,提升龍羊峽特色小鎮的‘顏值’和‘氣質’,努力把龍羊峽鎮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萬里黃河第一鎮’。”華旦說。
豐富的資源,實實在在帶動著當地百姓的生活轉變,也改變著這片土地的風貌。
2017年,共和縣將鄉村旅游產業開發同“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項目結合起來,將有限的資金相對集中向鄉村旅游產業投入點傾斜,彌補鄉村旅游產業資金投入不足,徹底改變旅游扶貧項目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村民們家家戶戶搬進了新居,開家庭賓館,搞特色種養殖,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與此同時,城鄉規劃、市政道路、園林綠化、安居保障、基礎配套等一批城建重點工程的實施,也讓共和縣城鄉面貌越來越美,越來越有韻味。
“共和縣的生態資源是發展之福,我們應該從當下著手,科學規劃,將地方優勢資源轉變成為地方發展新生機”。
人文旅游資源和地理生態條件是發展之福,做好環境保護同樣任務重大。
“今年,共和縣將突出抓好三江源二期、環青海湖二期、塔拉灘封禁保護、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為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華旦說。
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分組討論中,華旦提出了自己對共和縣未來發展的建議和期待。
“干熱巖是一種可用于高溫發電的清潔資源,經國家相關部門的調研,在共和縣恰卜恰地區地下3000多米發現了干熱巖資源,這是地方發展的寶貴機遇。”華旦說。
早在“十二五”期間,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安排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同時啟動了我國干熱巖資源的研究尋找工作。據《中國礦業報》此前的報道,根據航磁資料及近三年干熱巖勘查情況,推測共和盆地下部普遍存在干熱巖,航磁資料顯示的干熱巖異常區還有恰卜恰西部達連海湖一帶,面積近340平方千米,南部哆灘哇爾瑪一帶,面積達320平方千米。
“共和盆地豐富的干熱巖資源將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巨大作用。希望未來通過科學勘探、科學規劃、科學利用,拿出可行切實的方案,利用好地方優勢資源,激發當地發展新的活力。”華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