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作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在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著重要抓手作用。年前,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文,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十九大勝利召開以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需要我們站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前瞻性、全局性戰略層面,以更寬闊的視野、精準的目標、清晰的路徑、務實的操作、深遠的效益,探索中國特色小鎮的創新性發展,從而實現從簡單追求經濟規模效應向高質量、內涵式、永續發展新模式的轉變。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從文化強國的視野和新經濟發展的角度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探索以文化創新引領中國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
特色小鎮中華自古有之,只是未冠以“特色”二字。究其國外特色小鎮,文化傳承的內因形成以小鎮為單元的國度鑄就特色小鎮,主要有文化傳承延續類、名人催生類和能人返鄉創業類。“逆城市化”過程中,企業或產業外疏的原因帶動特色產業小鎮發展,主要包括企業總部型和新產業型。而“特色”的標簽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品牌口碑,被賦予了更多精神情感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名揚世界。我們學以致用,不僅要看到其產業特色、經濟貢獻指標及物化載體、空間形態,更需要深度剖析背后深層次的意識形態理念與無形的價值支撐體系。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小鎮應當體現國家意志與綜合競爭力,是貫徹落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供給側聚合點,是將文化轉化為國家、產業和社會核心競爭力的有效空間載體。其一,以特色小鎮的文化基因整合價值、利益、情緒、傳統作為創新源動力,賦能社會與經濟;其二,通過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建設使特色小鎮成為中華文化自身進化與發展的新載體,以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理念導引與激發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其三,通過文化價值再造,以文化附加值與無形資產的提升重塑傳統產業要素與價值鏈,為傳統產業提供新的成長和變革空間,培育新型產業,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中國特色小鎮將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活體細胞,成為世界文化之林中煥發異彩的中華文化基因繁育之地。
中國特色小鎮承載著確定中華文明延續的自主地位、重建中國文化自信、培養文化精英意識、提高公民人文素養、原真性還原傳統人文結構和邏輯體系的歷史責任和當代使命,發揮從鄉村文化建設到人文新城、從文化教育到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紐帶和橋梁作用。通過集群式特色小鎮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建設,確立中國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的中華文化定位;在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中的文明定位;在文化資源保護與文化資產經營中國家軟實力競爭和產業價值鏈條中的產業定位;在世界歷史時空中認識和導讀中華文化緣起、邏輯、關系和重大成果的歷史定位。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個性靈魂,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文化是特色小鎮隱形的DNA。以文化為抓手,以文化為支撐,中國特色小鎮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之地,立足全球國際化趨勢和創新性發展態勢打造文化的引導力、創造力、競爭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這是中國特色小鎮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作用與意義。
以文化作為引領和貫穿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的主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與協調發展,特色小鎮可劃分為三種類別:第一類:以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為目的的傳承型特色小鎮。秉承文化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疊加,倡導“各美其美,美其所美”,以極具個性化、高品質、生命力奠定其社會存在價值和市場消費地位。此類遴選于中國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匯集名人、名品、名產等資源的名地,立足于區域性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稟賦,它們是中華優秀文化體系建設的基石,承載文脈傳承、人文涵養、文化自信的民族重任。第二類:以產業集聚與升級為目的的產業型特色小鎮。秉承文化價值與工業價值的疊加,倡導傳統產業的價值鏈提升與新產業、新經濟模式探索,立足于經濟發達地區,遴選于產業集聚區、企業總部基地、知名旅游景區、大城市周邊等,是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和新經濟模式試點、示范型小鎮,承載經濟轉型升級、結構性調整的國家戰略重任。第三類:以打造全球競爭力為目的的國際型特色小鎮。秉承國家全球戰略價值,它們是經得起國際行業的考驗以及國際社會和消費者認可的特色小鎮,是未來具有行業龍頭帶動作用和標桿示范效應、在國際舞臺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精英類特色小鎮,承載為世界做出中國貢獻的責任和使命。
根據特色小鎮三種類型在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單項競爭力與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平衡點的不同,建立由篩選系統(主文化識別系統)和分類評價標準系統兩部分組成特色小鎮評價標準體系。三種類型的特色小鎮各有交叉和遞進的關系,呈現開放式生態型結構,通過自愿申報和評價標準規范分類獲得相應定性資質、榮譽稱號、政策和資源扶持及動態成長空間,頂層架構引導細則及實施細則、評價標準系統、政策扶持體系、動態監管機制四個部分,構成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良性循環的內在支撐。
文化基因是指相對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遺傳和后天習得的,主動或被動、自覺與不自覺而植入人體內的最小信息單元和最小信息鏈路,主要表現為信念、習慣、價值觀等。文化新經濟,是用新經濟的技術、邏輯、方法,來對文化產業進行跨界創新、迭代創新,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整體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理論上,文化新經濟產業就是文化產業與新經濟產業的交集部分,任何采用了新經濟手段(技術創新或模式創新)的文化產業,都可以稱為“文化新經濟產業”。文化價值在特色小鎮建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定位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繁榮締造中華文脈的傳承與發展;以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和諧統一推動生態、生活、生產的有機融合與協調發展;以文化新經濟產業開發催生現代科技與創意經濟、知識經濟、共享經濟的跨界融合。
特色小鎮文化建設與發展是以文化基因的繁育為核心,以文化元素的提煉、創意和再生設計為手段,對屬地特色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產業資源等關聯性資源進行一體化深度整合后,打造以理念識別、行為識別、視覺識別、社會反饋等系統化的特色小鎮文化IP為指向,而構建的生態、生活、生產有機融合的生態型空間體系,并使其成為具有歷史記憶、文化傳承、現代時尚、面向未來的生命體。
新時代中國特色小鎮建設應秉承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方向:(一)立足國家戰略。(二)實現文化繁榮。傳承鄉土文化;開創先進新文化;振興文化產業;構建新型產業生態。(三)傳播核心價值。(四)踐行以人為本。(五)建設生態文明。(六)對接國際理念。(七)推動區域發展。(八)引領創新驅動。做強科技支撐;做好動態創新;做優創新驅動。
中國特色小鎮是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選擇,也是推動新經濟發展的實踐場。未來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任務,應該是通過文化聚合,形成規劃布局、特色風格、業態配置、運營模式、投資結構、營銷手段、公共服務、社區自治等方面的綜合性創新模式。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文化新經濟創新體系。圍繞“標準體系建設、試點模式實踐、國家工程立項、政策調研實施”四個層面,我們將以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發展為載體,以文旅中國建設工程為抓手,以文化新經濟國家實驗室產業開發研究為方向,以文化新經濟產業國家工程為目標,推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發展中國特色小鎮,是新時代的一項創新性戰略,是歷史責任與使命,也是時代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踐行國家大政方針,把特色小鎮創建工作做實、做專、做精,做出品質、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為國民經濟和社會轉型升級注入文化血液,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讓中華民族復興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