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的南沙鎮,知曉的人可能不多,但提到元陽縣,人們便會不禁贊嘆紅河哈尼梯田隨四季變換色彩的壯麗美景。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南沙鎮,便坐落在這片梯田下方。
依山托水 這里風景獨好
選擇在南沙鎮打造農業特色小鎮,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空間規劃與設計所所長李凌嵐和她的團隊來說,頗費苦心。
“前后采風、考察調研就來來回回的跑了5、6趟。由于到南沙鎮的高速公路還在建設中,我們在考察的過程中交通極不便利。”李凌嵐解釋道,雖然紅河哈尼梯的主體部分位于元陽縣境內,但由于長期以來山區交通不便、農民受教育水平不高、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等原因,百姓生活還處于較低水平。
然而,公共服務的暫時欠缺并不能掩蓋這里獨特風情地貌給人帶來的獨特享受。李凌嵐一邊拿著規劃圖,一邊告訴記者:“南沙鎮位于紅河干熱河谷地帶,擁有獨特的垂直立體氣候,夏季谷底干熱,山頂清涼,適合多種熱帶作物生長,冬季,溫暖潮濕適合躲避嚴寒、修養身心。”
除此之外,元陽的支線機場,以及三條經過縣城的高速公路均將于 2020 年開通,這無疑給大山中的淳樸小鎮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借著即將迎來的交通便利,再加上無可匹敵的環境氣候優勢,李凌嵐看到了這里蓬勃的發展機遇。
傳統到現代 農業是發展主題
無論是產業小鎮還是旅游度假小鎮,對市場而言,要想獲得更大并可持續的價值,一定要落腳于產品,并能輸出具有品牌價值的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是生產出來的實物,也可以是一個“IP”,還可以是一種可推廣的體驗模式,是能夠被體驗、被感知并有認同感的。對南沙鎮而言,原有的農業便是推動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契機。
其實,早在2002年,南沙鎮的糧食總產就已達到4076噸,農民人均有糧27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034元,初步形成了糧、經、畜協調發展的格局。熱區經濟林果、冬早蔬菜、畜牧業等,早已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2012年,南沙鎮開始試水現代農業,位于南沙鎮9公里的賽刀現代農業示范區,便率先通過“經營模式、農藝、水、路、溝”五配套的規劃思路進行建設。其中,引進技術種植的紫光圓茄具有投入小、周期短、產量高、品質佳、耐貯運、商品性好等特點,每次采收周期在50—60天左右,畝產近7噸,以市場價為10元/千克計,畝產每個周期可創收進7萬元。
發展現代農業是元陽縣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并已在全縣范圍內起到示范作用。據了解,通過“公司+基地+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元陽縣廣大農戶不僅可以將土地租給公司,農戶自己還可以到基地務工,同時,農戶可以從中學到農業生產新技術,不斷提升其增收致富的技能,實現農戶增收致富。
借哈尼梯田造農旅小鎮
只依靠現代農業來支撐小鎮建設還遠遠不夠。資金鏈的充足與否,是小鎮發展的必要條件。
“南沙鎮打造特色小鎮的動機,有全國特色小鎮熱潮影響的成分,但更多是來自于 2017 年國家‘一號文件’的要求,以及元陽遇到的難得發展機遇。”李凌嵐告訴記者,其實,啟動特色小鎮的第一筆資金源自于元陽縣政府看到了進駐農業企業的創業信心和實力,便與企業共同建立了合作平臺公司,共同注資, “然而這筆資金并不能夠完全覆蓋小鎮前期發展的維護”。
為此,李凌嵐決定借著哈尼梯田的熱度,發展農業結合旅游的新模式。
“我們將南沙鎮現代農業特色小鎮定位概括為,‘一個窗口、兩項典范、三大主題’:一個窗口,是以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為依托,提升國際知名度,小鎮作為吸引國際國內游客,構筑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生態文明創新綜合展示窗口;兩項典范,小鎮作為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前廳,承接旅游集散服務、精品餐飲住宿、體驗休閑等復合服務功能,打造國內世界遺產服務典范,同時引入農業高新技術,樹立熱區現代農業典范;三大主題,分別是現代農業生產主題、精品鄉奢休閑主題、農耕文化體驗主題。”李凌嵐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