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將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
近年來,陜西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決策部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為了更好地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近日,陜西省住建廳、省發改委、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具體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意見》指出,規范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要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供給側改革,把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成為新型城鎮化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意見》明確,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力求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精而美,機制靈活,要素聚合。特色小城鎮是擁有一定人口經濟規模、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的行政建制鎮,成為農民進鎮創業,城鄉融合發展,產城人文共建,傳承特色文化的示范樣板,力求功能全、產業強、環境美,服務好,擴權強鎮,提質增效。要突出五項重點任務,一是打造鮮明特色。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積淀和地域特征,重點圍繞產業特色突出、建筑風格顯著、文化特色鮮明、市場特色靈活的目標,不斷挖掘差異性,培育獨特性,找準特色,定位特色,發展特色,放大特色,凸顯特色,打造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外形,沉淀小鎮獨特文化標識和小鎮精神。二是推進“三生”融合。立足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特色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形成“一鎮一風格”。要增強服務功能,注意保護小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遺產,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間,防止整體遷出。要注意保護特色景觀資源,將美麗的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三是拓寬資金渠道。創新特色小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資金投入模式。四是引領人居環境。率先在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推進全鎮域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力打造“美麗鄉鎮”“美麗鄉村”,使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范樣板。五是加快機制創新。將小城鎮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夠有效承接的行政審批、行政處罰及行政強制和監督檢查權賦予鎮級。允許鎮級按照精簡、效能、統一和管理扁平高效的原則,調整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適度調劑人員編制,采取上掛下派等解決急需人才。
《意見》強調,全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防止簡單復制;堅持量力而為,防止債務風險;堅持功能配套,防止房地產化;堅持節約用地,防止資源浪費;堅持環境治理,防止破壞生態。同時要求,要加強省級統籌,夯實市縣責任,提高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水平,促進我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持續規范健康發展。
省級特色小城鎮以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31個文化旅游名鎮、20個省上跟蹤指導考核的市級重點鎮為主體,陜西省將在全省建成100個左右特色小(城)鎮。
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陜西省國土資源廳 陜西省環境保護廳
關于規范推進全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意見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
近年來,全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決策部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為了更好地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把握基本原則。
指導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供給側改革,把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成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成為新型城鎮化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平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政府引導。特色小鎮建設要發揮政府規劃引導、營造制度環境、提供設施服務等作用,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不過度干預。特色小城鎮建設要夯實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級融資、鎮級實施責任,建立退出遞補制度,形成壓力傳導機制。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依托資源稟賦,量力而行,提高質量,注重特色,不搞攀比。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緊圍繞人的城鎮化,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避免形象工程。四是堅持助力脫貧攻堅。優先安排貧困群眾就業、完善貧困家庭保障,使小城鎮建設與脫貧攻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搭建脫貧致富新平臺。五是堅持產業建鎮。立足本地比較優勢,明確最有基礎、最能成長、最有市場的特色產業。六是堅持市場主導。完善和創新建設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務手段,提倡產鎮融合,擅用金融手段,引進大中企業,防止債務風險。
二、準確理解內涵,突出重點任務。
(一)準確把握內涵。特色小鎮是在幾平方公里土地上聚集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力求少而特、少而精、少而專、精而美,機制靈活,要素聚合。特色小城鎮是擁有一定人口經濟規模、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的行政建制鎮,成為農民進鎮創業,城鄉融合發展,產城人文共建,傳承特色文化的示范樣板,力求功能全、產業強、環境美、服務好,擴權強鎮,提質增效。
(二)打造鮮明特色。各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要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積淀和地域特征,重點圍繞產業特色突出、建筑風格顯著、文化特色鮮明、市場特色靈活的目標,不斷挖掘差異性,培育獨特性,找準特色,定位特色,發展特色,放大特色,凸顯特色,打造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外形,沉淀小鎮獨特文化標識和小鎮精神。
(三)推進“三生”融合。加強特色小鎮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編制及修編工作。立足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特色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形成“一鎮一風格”。增強水、電、路、氣、網和住房、醫院、教育、商業設施等服務功能,要注意保護小鎮的歷史文化遺跡遺產,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間,防止整體遷出。注意保護特色景觀資源,將美麗的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
(四)拓寬資金渠道。創新特色小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資金投入模式。提高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水平。明確特色小鎮投資主體,可以是國有投資公司、民營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等。落實金融支持特色小鎮的政策,簡化手續,加快資金落地。
(五)引領人居環境。按照中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率先在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推進全鎮域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強化推進措施,著力打造“美麗鄉鎮”、“美麗鄉村”,使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范樣板。
(六)加快機制創新。要切實將小城鎮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夠有效承接的行政審批、行政處罰及行政強制和監督檢查權賦予鎮級。允許鎮級按照精簡、效能、統一和管理扁平高效的原則,調整優化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適度調劑人員編制,采取上掛下派等解決急需人才。設有管委會和開發區的要建立鎮管、鎮區合一的管理機構,實行合署辦公。加快建立鎮級財政金庫,加強鎮級財力保障。
三、堅持問題導向,促進健康發展。
(一)堅持科學發展,防止簡單復制。樹立正確政績觀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科學把握浙江經驗的可復制和不可復制內容,合理借鑒理念方法、精神實質和創新精神,結合我省已有的成功經驗做法,防止簡單復制和生搬硬套,避免脫離實際和同質化傾向。
(二)堅持量力而為,防止債務風險。要注重引入大中型國企或有實力的民營資本作為特色小鎮的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而加重債務包袱。縣級政府綜合債務率超過100%風險預警的地區,不得通過融資平臺變相舉債立項建設。統籌考慮綜合債務率、現存財力、資金籌措和還款來源,穩妥把握配套設施建設節奏。
(三)堅持功能配套,防止房地產化。要科學論證創建特色小鎮規劃,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和后期運營方案進行重點把關。要綜合考慮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常住人口規模,合理安排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住房設施的用地比例和投資比例,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
(四)堅持節約用地,防止資源浪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的前提下,劃定特色小鎮和小城鎮邊界,避免大拆大建。鼓勵盤活存量和低效建設用地,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全面實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特色小鎮規劃用地面積,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控制在1平方公里,旅游、體育和農業類特色小鎮可適當放寬。
(五)堅持環境治理,防止破壞生態。要按照《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要求,依據應劃盡劃、應保盡保原則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嚴禁以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建設名義破壞生態,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區、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區域,嚴禁挖山填湖、破壞山水田園,嚴防引入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加強環境治理設施建設。
四、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工作水平。
(一)加強省級統籌。在省政府統一領導下,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省發改委、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省旅發委、省文物局等有關部門共同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省級特色小城鎮以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31個文化旅游名鎮、20個省上跟蹤指導考核的市級重點鎮為主體。特色小鎮要立足資源稟賦,強化產業支撐,挖掘歷史文化,注重引入社會資本,深化鎮企合作,打造產城融合的新載體。在全省建成100個左右特色小(城)鎮。建立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定期退出遞補機制,認真組織開展已公布的全國特色小城鎮和全國運動休閑小鎮的定期測評和優勝劣汰。
(二)夯實市縣責任。各市、縣(區)政府是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責任主體,要按照本意見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及時規范糾偏,調整優化實施方案、創建數量和配套政策,加強統計監測,確保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規范推進。
(三)提高工作水平。各地要從發展模式、人才支持、投資融資、機制創新、宣傳引導等方面,提高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水平。要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跟蹤研究解決,總結好樣板好案例,加大宣傳推廣,促進我省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持續規范健康發展。
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陜西省國土資源廳
陜西省環境保護廳
2018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