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加大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今年繼5月份出臺《浙江省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之后,6月份又推出了《打造浙江大花園建設行動計劃》,并且召開了動員部署大會。令人振奮的是,主要分布在原嚴州范圍的錢塘江唐詩之路赫然列入這兩個“行動計劃”之中。根據《浙江省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的安排,唐詩之路由浙江東部的浙東唐詩之路和浙西的錢塘江唐詩之路組成。錢塘江唐詩之路以富春江、新安江為主軸,經富陽、桐廬、建德、淳安四區縣(市),“通過建設九姓漁村文化綜合體、創建新安江5A景區、打造錢塘江潮文化等項目,重現錢塘江唐詩之路。”《行動計劃》指出,唐詩之路既是浙江的一張文化金名片,又是一條旅游精品線路,唐詩之路黃金旅游帶將作為今年啟動的建設重點。
省長袁家軍在全省大花園建設動員部署會上說,水路是“串珠成鏈”的有效載體。古人游歷,往往沿水路而行,水盡則登陸。要大手筆運作,謀劃設計一批以水系為載體的特色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一批風景亮麗線。在講話中,袁家軍重點提出了四條黃金旅游線路,其中就包括錢塘江唐詩之路。他用詩一樣的語言描繪道:“富春江風景如畫,千島湖碧波蕩漾……這四條線路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我們要讓詩路不僅興盛在紙筆間,更興旺在實景中。”
作為唐代睦州的州治,梅城是錢塘江唐詩之路的中心,不僅作品數量大(據初步統計有500多首),而且名作多,這條詩路上的名篇多數都誕生于此,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劉長卿的《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杜牧的《睦州四韻》等,皆為唐詩中的名作。大歷年間,作為“承前啟后的名家”,劉長卿貶職睦州,在此逗留了5年多的時間,留下了100多首作品,是唐代在睦州創作作品最多的詩人。由于劉長卿的創作活動,睦州成為“安史之亂”以后中唐時期 “江表詩壇”的中心,為天下所矚目,也構成了以盛唐詩歌為特色的“浙東唐詩之路”以外的另一個詩歌高峰。另外,必須著重指出的是,由南北朝大詩人謝靈運、沈約、吳均等人的啟蒙,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杜牧尤其是劉長卿等人的培育、推動,這里還出現了唐代唯一的一個以地域名稱命名的詩派——睦州詩派。以贊美家鄉山水風光、抒發鄉愁為特色的睦州詩派,在唐代詩壇乃至中國文學史上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梅城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唐詩資源,借建設錢塘江唐詩之路的機會打造“唐詩特色旅游風情小鎮”。
省政府在《行動計劃》中決定,到2022年,全省將創建100家旅游風情小鎮,梅城建設唐詩小鎮,不僅有著厚實的依據,更具備充足的底氣,我們必須也應該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做好準備工作。關于唐詩之路和唐詩小鎮,兄弟縣市甚至民間都已經走在我們的前頭了,蘇州遠見集團就準備在乾潭鎮瑞坑村打造“浙西唐詩小鎮”。
通過唐詩小鎮的建設,梅城鎮可以在省政府打造“錢塘江唐詩之路金名片”的項目和杭州市“擁江發展”的戰略中突出自己文化高地的重要地位。經過幾十年的曲折和徘徊,梅城的生態環境(傳統的說法稱之為“風水”)和歷史文化的優勢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沉睡在古代方志、名人筆下的“錦峰繡嶺,山高水長”的嚴州山水,已經化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新安江—富春江風景名勝區”。近年來,隨著沿江綠道的建成、開元酒店的入駐、環三江口和江南秘境的開發、烏龍山蓄能電站的開工,一個又一個休閑旅游項目接踵而至,一條相對完整的旅游文化產業鏈實際上已經形成,為梅城建設唐詩小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諸項條件皆已成熟:優良的生態環境堪稱地利,傳統文化的回歸尤其是省政府相關《行動計劃》的出臺是為天時,諸多旅游休閑項目落戶梅城可謂人和。
為了給唐詩小鎮的建設和今后工作打好基礎,建議在近期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成立錢塘江唐詩之路研究會,開展系列活動。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召開錢塘江唐詩之路學術研討會,并出版相關的學術論文集。二、出版《錢塘江唐詩選》。出通俗版和學生版兩種版本,前者面向社會上的廣大讀者,后者專供中小學生閱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錢塘江唐詩作品的誦讀活動。舉辦錢塘江唐詩之路詩歌大會。組織開展以錢塘江唐詩為主題的書畫、攝影創作大賽,評優頒獎。三、建立錢塘江唐詩之路碑園(廊)。搜集整理名家書法作品,建立唐詩之路碑園(廊),打造古鎮梅城深厚歷史底蘊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