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特色小鎮出現跟風建設潮,特色小鎮“特而不特”“小而又全”。特別是隨著各地方政府小鎮發展政策指導意見的蜂擁出臺,全國規劃建設的小鎮已經超過1600個,大量特色小鎮缺乏明確和差異化的產業定位,過度依賴政策激勵,重建設而輕考核,可持續發展堪憂。2016年和2017年國家住建部推出了中國特色小鎮評選,分別認定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等127個鎮、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等276個鎮為中國特色小鎮。這類小鎮都是傳統的行政建制鎮,是在經濟發展、旅游環境和傳統文化建設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小城鎮。而在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攻關期,突顯新產業特色、推動產城融合和城鄉融合的特色小鎮尤應得到關注。調研發現,在浙江特色小鎮實踐中,平臺企業主導型的特色小鎮最具活力。它們既非建制鎮,也非產業園區,重點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同時又具有文化內涵和社區發展空間平臺的功能,是產業、科技、社會和自然共生發展的組織形態。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出臺《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經過三年多實踐,浙江已形成省級特色小鎮、省級創建小鎮和省級培育小鎮的發展梯隊體系。其中,省級創建小鎮已達106個,正式命名的省級特色小鎮兩家。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理念是“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由此建立的政府服務、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建設機制,徹底改變了“政府干、市場看”的傳統局面,表現出較強的市場活力。目前正式獲得省級特色小鎮認定的杭州云棲小鎮和夢想小鎮,均屬于平臺企業主導型特色小鎮。云棲小鎮由阿里云和富士康等構建的創新服務平臺主導,夢想小鎮則由阿里創新、灣西和良倉等構建的創業孵化平臺主導。云棲小鎮注重大數據、云計算領域的技術創新,夢想小鎮注重電商、游戲等領域的模式創新。兩者共同之處是都采用平臺架構,作為雙邊市場,對接供方要素資源和需方企業用戶。通過有效的平臺治理激發網絡效應,大幅提升了小鎮的發展效率。政府則做好道路、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服務工作。無論平臺企業還是政府運作都更多采用市場化機制,避免直接的政策干預。
平臺企業主導型特色小鎮與傳統產業園區的根本差異在于,特色小鎮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孵化,而不僅僅是大規模產業化。過去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全球價值鏈分工和轉移,立足人口紅利實現快速增長。當下,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全球產業轉移更多地向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推進。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發展推動產業革命背景下,大量新興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探索之中,中國不能也不應該再依靠產業轉移,而是需要與發達國家共同孵化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因此,產業發展需要從大規模產業化的后端走向產業孵化的前端,這必然要求產業組織模式的變革。平臺企業主導型特色小鎮的總體架構,是一個由平臺供方、平臺企業和平臺需方構成的創新孵化系統。平臺企業是平臺基礎區塊的構建者和供給者,一般是行業龍頭企業,如云棲小鎮的阿里云和富士康。平臺企業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源和能力,建立一個特色小鎮內所有企業都可以接入使用的基礎共享區塊,在區塊上幫助平臺供方和需方實現鏈接。平臺供方為新興企業和產業孵化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和能力要素,例如行業資源、金融資源、空間資源和創業能力。平臺供方既可以由平臺企業提供,也可以是外部的供應商。平臺需方則是特定行業內開展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探索的創業企業,如杭州云棲小鎮的平臺需方是集中于云計算、大數據行業的創業企業。
與一般消費電商平臺的不同在于,特色小鎮平臺架構不單單是一個交易功能平臺,而且具有極強的創新屬性,需要利用平臺基礎架構實現多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具有交易和創新的多功能架構。一方面,交易功能平臺架構促進資源配置。具有雙邊市場特征的交易平臺是產業實踐中的主導平臺類型,通過促進供需雙方的直接相連,能夠大大提升交易效率。當平臺用戶數量突破臨界規模后,激發的平臺網絡效應,能使進入平臺的用戶獲得更大收益。平臺運營商作為平臺的治理主體,通過規則設計,可以實現對平臺參與者優勝劣汰式的“生態更新”。另一方面,創新功能平臺能促進多邊互動式協同創新。特色小鎮創新平臺的特點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打開以往產業園區相對封閉的創新體系,實行理念變革,圍繞平臺吸引產業基金和外部孵化裝置的進入,打造創業孵化生態環境。二是注重對已有產業鏈資源的重組和利用,實現“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協同創新,這是與傳統眾創孵化空間的重要不同,也是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