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特色小鎮“似鎮非鎮,似園非園,似城非城”。的確,特色小鎮沒有具體的空間形態,它不是以往意義上的行政規劃區,也不局限于傳統的產業園,有城市的便利和現代化特征卻不屬于城市。按照官方的描述,它是一個面積僅在3平方公里左右,“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的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資源合和一定社區功能的平臺。”正是這樣的復雜形態的特色小鎮,才值得我們細細探索。
或許有人會把特色小鎮和產業園相混淆,因為部分特色小鎮就是由產業園區轉型而來,但特色小鎮與產業園的區別又在于不限于產業,還有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文化。
特色小鎮強調形態“小而美”。特色小鎮的建設應是一個“縮小版”的城鎮,既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有高端公共服務配套區,集聚醫院、學校等高品質公共設施和服務。這與過往傳統園區規模過大,用地粗放,居住、服務等功能不夠完善,對附近的城市依賴性強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
換句話說,特色小鎮必須滿足“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條件。就東莞而言,特色小鎮必須符合當下城鎮建設的更高要求,既要“融入現代元素,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又要“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的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根據這種嵌入式的開發理念,特色小鎮將正好成為解決縮小城鄉差異,就地城鎮化、新型城鎮化一個重要抓手。特色小鎮作為區域優質的城市空間和居住空間的增量,其建設必定會推動存量城市空間的轉型,甚至帶動東莞尚在襁褓中的文旅產業的發展。
特色小鎮最早由浙江提出,旨在解決浙江過去產業集群“塊狀經濟帶”的資源浪費、低效等問題而生,由于成效突出,迅速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特色小鎮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可以照搬浙江云棲小鎮、夢想小鎮。
有專家建議道,特色小鎮的核心在于“特”,而每個地區的城市發展規劃、城市發展形態和產業特色都是不一樣的,對于城市形態和發展問題不一的東莞,應在特色小鎮的熱潮中冷靜下來,因“鎮”而論,因“業”而論。
特定的空間指代的并不是固定的空間,相反,特色小鎮的場所不受限制,但選址非常重要,需結合城市的規劃。因此,特定的空間又指契合城市發展因地制宜的物理空間。
與東莞相比,浙江幾乎每一個鎮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行業產品,與之不同的是,浙江產業內實行的是縱向一體化分工,如服裝集群產業內實現了紡織、制造、加彈、印染、整理、繡花等配套的縱向專業化分工,稱之為“塊狀經濟”,而東莞等廣東地區則實行的是橫向一體化分工,在有“服裝之城”之稱的虎門,成千上百家企業基本上從進料、設計、加工成型和銷售都是由自己完成的,沒有將有關生產環節分配給不同的企業完成,稱之為“專業鎮經濟”或者是“一鎮一品”。
讓專家擔憂的是,東莞部分鎮與鎮之間,產業區分度也并不高,放到珠三角能否成為特色就更難說了。“所以東莞應該思考:真正的特色、人無我有的東西在哪里?還需要補足的短板在哪里?否則既走不出專業鎮的老一套,又沒法與長三角一帶的小鎮媲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林江分析道。
事實上,東莞已試水自身獨有資源的開發。如大嶺山莞香小鎮以莞香文化為主題,打造打造成集旅游度假、健康養生、都市休閑、特色美食為一體的“產城人文景”融合發展的特色小鎮。
“莞香一直是東莞的城市標志和文化符號,是東莞沉淀千年的產業,有著得天獨厚天時地利,這是別的地區無法模仿的,是東莞的‘特”,莞香小鎮的負責人表示,按照有關規劃,遠期“莞香小鎮”將按5A級景區標準建設,在充分考慮原村落基址和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建筑風格以中西合璧的嶺南風格為主。除建設國際香文化博物館,打造“國際香文化交流中心”外,另擬建文廟、城隍廟、四面八方佛和五百羅漢堂等精致景觀。利用大環村采石場遺址生態恢復性開發的契機,側重將與香文化相關的敦煌完整洞窟,在“莞香小鎮”異地重現,從而使得兩者“珠聯璧合”,形成難得的旅游資源。
近年來,寮步鎮也在大力發展莞香產業。那么如果像大嶺山和寮步這兩個相鄰的鎮街,都要打造類似產業的特色小鎮,該如何規避同質化競爭?有專家提出,可綜合周邊鎮街發展具有高關聯度、分工協作的“智能小鎮群”,以確立并鞏固東莞在全國沉香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寮步、東城、大嶺山這三個莞香復興的排頭兵完全可以做到資源互補,如寮步以展銷一體為方向,同時推進莞香文化旅游;大嶺山莞香種植傳統悠久,應以種植為主;東城有相對較優的科研環境,可發揮研發優勢。
區域經濟學專家、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建設小鎮與統籌發展并不矛盾,因為小鎮本身就是可以打破傳統建制鎮的隔離。”依照這樣的建設邏輯,東莞不僅可以把特色小鎮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換一種思維方式,也是“園區統籌、片區聯動”的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