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如何彰顯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特色小鎮,是云南民族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16日,云南省政協召開“突出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小鎮”專題協商會。會上,9位委員、民主黨派和專家學者代表緊扣主題,就此提出具體路徑建議。
“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發展歷程都充滿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傳奇,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要以民族文化特色的保護、挖掘、傳承與發展來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使“活態”的民族文化成為云南真正的名片。”與會委員一致認為,特色小鎮建設是深化經濟新常態下云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有益探索,有助于增強小鎮的文化品位和內涵,提升城市軟實力、推進鄉村振興,是走出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小鎮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如果說產業是特色小鎮的核心,那么文化則是特色小鎮的靈魂。”云南省政協委員、省政協民宗委副主任李紅民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出臺“特色小鎮民族文化建設指導意見”,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對25個世居少數民族參與民族小鎮建設要提出具體部署,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長楊正權認為,小鎮形態的本土化、地域化和民族化是小鎮發展潮流,也是小鎮永葆青春活力,永遠充滿魅力的前提條件。他建議,要把文化特色作為小鎮的靈魂,把小鎮的每一條街區作為承載民族文化元素的“博古架”,而大街兩側的建筑物則作為陳列在博古架上珍貴的“藝術品”,使其展現出千姿百態的民族文化氣韻,散發著令人著迷的文化氣息。
“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特色產業的培育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特色小鎮第三方評審專家,民盟云南省委委員、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吳映梅認為,當前,由于特色小鎮建設周期過短,特色小鎮建設存在民族文化元素開發大同小異、盲目跟風,照搬照抄成熟小鎮模式,導致資源重復開發浪費、“十城一面”、毫無特色。“部分小鎮存在特色產業、文旅產業發展不成熟,服務設施滯后,融資能力不足等問題。”
吳映梅建議,應按照存同求異差異化發展的原則挖掘每個特色小鎮獨特的民族文化元素,把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植入到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體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個特色小鎮選擇一個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在省級層面統籌布局,州市層面主導推進,小鎮層面差異發展“三個導向”下,才能推動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健康持續發展。
“大家的建議都有很強的指導性、政策轉換性及可操作性,對我們下一步工作有很好的啟發,我們一定認真汲取、積極研究,抓好落實。”聽完省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發言后,省發改委、省民宗委、省文化廳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逐一作出回應。
云南省政協主席李江表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云南打造具有世界知名特色小鎮的獨特優勢和潛力所在,要注重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引領作用,精心提煉文化精髓,充分彰顯民族文化元素,努力在全國打造更多具有獨特民族文化魅力的一流特色小鎮,助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