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川北民居,綠意蔥蘢的微田園,泉水叮咚作響的麻柳古道……走進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初具雛形的康養旅游特色小鎮今年已有好幾家試營業的民宿短短一個月收入都達到了3萬元以上,留在村子致富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一個曾經無路、無產業的“空心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蛻變?近日,筆者走進了月壩村。
從無到有,旅游示范戶脫穎而出
月壩最高海拔1900余米,因四面環山形似滿月而得名“月壩”。“這里樹多,人好,夜晚能聽山歌,抬頭就能看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行走在白墻青瓦紅雕檐的農家小院間,月壩村村支書吳光成娓娓道來。
“‘月壩里子壩,包谷紐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這句俗話反映了以前月壩村條件差,地薄糧少,烤土豆一吃就是一冬三個月。”吳光成說,村里八成壯勞力都出遠門打工,村子空蕩蕩的。為了改變落后面貌,2015年,白朝鄉申報建設四川首個省級高山濕地保護小區,依托濕地生態恢復,趕上精準扶貧好政策,從此便開始向“康養旅游特色小鎮”邁進。
月壩村起初確定了4戶旅游示范戶,首先對農房進行標準化改造,但沒一戶響應。農戶一是不愿花錢,二是擔心裝修出來沒有客源,白花錢。怎么辦?村里開始通過農民夜校對村民進行培訓,轉變大家的思想觀念。同時,作為村干部的吳光成自己帶頭干。“好好的房子說改就改,拆房子拆得我老爹都哭了,他不曉得是賺是賠。”吳光成就給老爹算了一筆賬:“改造一個標間接待客人,一晚上可收入120元,而成本最多不超過40元,還要賺80元,比打工強多了!”老爹抹淚默許。吳光成當了第一個示范戶。
“標配衛生間、空調、原木鏤空門窗與家具,客人喜歡得不得了。”吳光成樂呵呵地說,2016年7月份,來月壩觀景度假的城里人開始在他家預定房間,當年僅國慶節營業收入達2萬元。村里每個組都來人參觀,漸漸地,又增加了3戶示范戶。再后來,6米寬的水泥路連通白朝鄉和外界,也打開了月壩村康養旅游的大門,老百姓主動要求改造房子了。
生態打底,美麗鄉村人人享“紅利”
萬事開頭難,有了成功吃上旅游飯的先例,月壩村本著“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理念,在中國城鎮化促進會的整體規劃設計下,還原農村本色,堅持舊房不拆,通過改建,修繕,做老街、老宅的風貌提升改造,使農家小院“獨可成景成業,合則更興更盛”。
規劃如何落到實處?隨著該區土地承包經營權等“七權同確”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土地、資本活力不斷迸發,社會資本參與“三農”建設的熱情前所未有,月壩村迎來發展的春天。“我們通過參觀考察,采取了‘合作社+農戶+國投公司’的運作模式。”吳光成介紹,農戶自愿與村里的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將房屋交給合作社按照統一風格實施鄉村旅游、民俗體驗打造。涉及風貌改造的,費用由政府和農戶各出一半。通過統一經營和規范管理,農戶每年可得30元/平方米的房租,還可到合作社務工。至于與小鎮配套的農戶集市、客棧、游客接待中心、農民技術培訓中心等公共基礎設施,則吸引了利州區利元國有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
小橋流水人家,山歌悠揚伴落霞。放眼如今的月壩村,宛如一幅長軸水墨畫。“月近山水自靈秀,人得閑在好抒懷。”取意于此,月壩村農戶何平的住房已改造成了名叫“近月樓”的鄉村民宿,由合作社經營。現在,他的房子年終有分紅不說,妻子在“近月樓”務工,每月還有2000元工資收入,加起來,不出遠門,年收入10萬元不成問題。“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何平掏心窩子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