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文旅產業快速發展,以及文旅投資的黃金時代的來臨,大量所謂文旅項目遍地開花,沒過幾年,又大量出現爛尾項目和建設到一半難以持續的項目。特色小鎮更是如此,很多地產商開發的小鎮雖然硬件很棒,但缺乏讓小鎮活起來,并持續活下去的運營能力。
隨著國家調控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化,以及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影響,喧囂幾年的中國特色小鎮的投資建設運營開始回歸理性,市場主體也開始分化,項目和行業整合的大幕也已經開啟。
從彝人古鎮出發
故事回到2004年。
當年4月,以陸學偉、沙翠梅、段曉宇、丁明輝、吳玉勝為代表的創始團隊,基于對當時云南省旅游市場的洞察,以及楚雄房地產市場的研判,在楚雄郊區龍川江畔的一片土地上,開始了彝人古鎮的開發建設,自此,開啟了一個文旅產業小鎮十幾年不斷迭代發展的歷史。
△偉光匯通的開山之作:彝人古鎮
今年十月,實地走訪彝人古鎮,發現這個在十幾年前只是想做個游客集散中心,截流一部分昆明至麗江大理客流的仿古建筑群,在時光的打磨下,已經有了斑駁質感,石街上的青苔和磚墻上探出的綠意,顯得與很多新建的小鎮不同,反而有種古建古城的感覺。
“雖然學界對完全新建的仿古建筑曾經多有爭論,但我們相信,今天是新建的,50年后100年后就是文物,就是真正的古建,真正的古城,我們所有的古城古鎮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美,這從景觀和旅游的角度來看,也就不斷的在實現增值。”陸學偉告訴記者。
方塘智庫創始人葉一劍原是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數年前就曾跟蹤采訪彝人古鎮和偉光匯通,創立智庫后葉一劍仍然在持續跟蹤偉光匯通,他的觀察算是業內最為深入的。葉一劍認為,這種古鎮化和古城化的特色小鎮營造,建筑和街區所提供的不僅是可商業化的物理空間,從整體來看,還是一種景觀化和文明化的價值呈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背后的文化性增值也將是這一類小鎮產品區別于其他形式小鎮的特點之一。
如果說彝人古鎮以前是楚雄的一個城市會客廳的話,那么,現在彝人古鎮及其周邊,已經是楚雄周邊最具代表性的品質化的增量城市空間。通過其對周邊地區的帶動,直接推動了楚雄城市空間格局的重塑??梢灶A期的是,隨著彝人古鎮北部已經啟動的彝風濕地文旅小鎮的建設,這一片區還將進一步優化楚雄整個的城市品質,并推動楚雄的文旅產業發展和城市產業結構調整。
△夜色中的彝人古鎮
但作為首個試水的項目,彝人古鎮也遺留了不少教訓。比如當初為了盡快回籠開發資金,以便進一步滾動開發,古鎮里絕大多數商鋪和房子的產權都被出售,后期運營中的規劃調整有些來不及。事實上,烏鎮的操盤手陳向宏也曾告誡同行,小鎮開發至關緊要的是產權問題。因此,在后來的多個項目開發過程中,偉光匯通都希望緊緊把產權抓在手中,方便后續運營管理。
另一方面,彝人古鎮雖然坐擁每年1100多萬人次的客流規模,但作為一個開放式古鎮,沒有渠道將千萬客流信息組成更有效的運營閉環,為其優化客流結構和收益作出貢獻。這一反思促使了偉光匯通在隨后的文旅小鎮智慧平臺建設上花了很大氣力。
無論如何,從彝人古鎮起步,并通過彝人古鎮這個項目的持續運營,為偉光匯通走出云南、深耕北京、布局全國提供了戰略策劃、規劃設計、案例示范、人才培養、品牌營銷等多方面的支撐。如今彝人古鎮也是偉光匯通最好的活招牌,記者發現,即便是周末,彝人古鎮仍有大量各地政府部門前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