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浙江省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召開,會議主題為“堅持規范糾偏、典型引路兩手抓,推動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目前,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已建成運行,小鎮的典型經驗正式進入全國推廣期。
為了更好的促進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及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等文件。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鎮”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后,現有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共有兩個,分別為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50個國家森林小鎮。
從各省市來看,各省市共淘汰整改385個“問題小鎮”。其中,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淘汰整改70個、暫時保留996個;市縣區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淘汰整改174個;政府創建名單外市場主體自行命名特色小鎮淘汰141個。
此外,從會議上了解到,“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被推廣,其中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以及杭州夢想小鎮在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引擎上的經驗;
二是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吉林浙江諸暨襪藝小鎮以及長春紅旗智能小鎮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上的經驗;
三是江蘇蘇州蘇繡小鎮在開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間上的經驗;
四是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江西大余丫山小鎮在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上的經驗;
五是天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在搭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新平臺上的經驗。
日前,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在總體要求中提到,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重點任務》的印發進一步推動特色小鎮的發展,其中具體提到:優化城鎮化布局形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
建立典型引路機制,堅持特色興鎮、產業建鎮,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鎮,總結推廣典型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完善政銀企對接服務平臺,為特色產業發展及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為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小鎮提供制度土壤。
建立規范糾偏機制,逐年開展監測評估,淘汰錯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鎮、濫用概念的虛假小鎮、缺失投資主體的虛擬小鎮。
組織制定特色小鎮標準體系,適時健全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全面開展特色小城鎮建設情況調查評估。
省級發展改革委要組織特色小鎮和小城鎮相關部門協調推進,避免政出多門、產生亂象。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在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發改辦規劃〔2018〕1041號)中,明確了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的基本條件。同時,鼓勵各地區挖掘多種類型小鎮案例,避免模式雷同、難以推廣。立足不同產業門類,挖掘先進制造類、農業田園類及信息、科創、金融、教育、商貿、文旅、體育等現代服務類案例。立足不同地理區位,挖掘“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特色小鎮案例,以及衛星型、專業型等特色小城鎮案例。立足不同運行模式,挖掘在機制政策創新、政企合作、投融資模式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2019年,特色小鎮建設將進一步有序發展,在典型經驗推廣應用下,形成符合發展規律、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