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田園綜合體集聚產業和居住等多項功能,要素集中、承載能力強,其以農民為根本、以產業為支撐、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紐帶、以生態綠色為主題,具有獨特的優勢。而建設田園生態小鎮的關鍵是就要實現田園文化、生態旅游、現代農業等多產業的綜合發展,田園綜合體正是實現這種綜合的有效形式和載體。
一、田園綜合體產生的理論和時代背景。
1898年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理論,認為應該從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角度出發,設計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田園城市,規模要以足夠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為限,并且若干個“田園城市”圍繞中心城市布局,城市之間是永久性農業地帶。這一理論是城市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理論來源,推動了美國居住區的郊區化。
2017年我國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的理念,文件中指出,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文件明確了以新型農民合作社作為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主要載體,為田園綜合體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田園綜合體是在我國當前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格局下,順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結合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發展模式。它是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規劃設計,是契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產物。
二、我國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特色小鎮的出現和發展是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推手,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有力抓手和平臺。自從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以及隨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以來,特色小鎮這種在塊狀經濟和縣域經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創新經濟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實踐和發展。
2016年7月21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積極參與下,名號繁多的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地快速落成。但很多地方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傾向性問題:“忽視特色、千鎮一面;不顧實際、盲目跟風”的現象嚴重,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缺失,使得許多“特色小鎮”因缺乏獨特性、歷史感而千篇一律, 名實不符, 成為假大空的“特色小鎮”。
2018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司長陳亞軍在2018中國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特色小鎮發展存在7大問題(詳見附件):一是概念不清,定位不準;二是盲目發展,質量不高;三是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四是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市場化不足;五是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六是盲目舉債,積累財政風險;七是房企過度參與,以特色小鎮之名,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三、以田園綜合體為理念建設田園生態特色小鎮。
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這些誤區和問題,既偏離了特色小鎮建設的目的與初衷,也凸顯了當前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理念缺失。以田園綜合體為理念打造田園生態特色小鎮,可以保證人們在擁有現代化生活的同時,又能滿足人們對田園生活的渴望和鄉愁的寄托,是打造特色小鎮的獨特模式。
(一)田園綜合體與田園生態特色小鎮天然契合
首先,兩者皆以鄉村振興為目標。田園綜合體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貫徹城鄉融合為鄉村注入新活力,打造城鄉共享的開放型社區。田園生態特色小鎮以構建產城一體、農旅雙鏈、區域融合發展的田園生態綜合體,以期實現產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化。
其次, 兩者皆以產業為核心。田園綜合體強調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強調把過去工業化時代的農業一產化的思維轉換成生態文明時代的農業三產化思維。田園生態特色小鎮則依賴鄉村特色產業和特色環境因素,打造具有明確的農業產業定位、田園文化內涵、生態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綜合開發項目。
最后,二者皆以生態凈化為原則。田園綜合體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密切交織。田園生態特色小鎮則是一種創新生態系統,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二)田園生態小鎮可規避一般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風險
特色小鎮必須基于特色產業,但與資源、人口等生產要素高度集中的大城市相比,小鎮領域發展產業相對困難。大多數地方的小鎮因難以實現人口和資源的聚集,從而缺乏可以附著的產業。如果僅依靠外部力量來打造特定產業, 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耗時長且風險大。田園生態小鎮則可根據既定的鄉村和小鎮實際情況,無需大拆大建,不占用更多土地資源,通過修繕一些固有的傳統民居,彰顯田園生態小鎮本身的特色,從而避免一般傳統特色小鎮建設中大量投資所帶來的風險。
(三)以田園綜合體為理念打造的田園生態小鎮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未來鄉村將不僅是一個單一的農業生產載體,它還承擔著解決逆城市化問題的任務。基于此,未來鄉村的價值需要重新進行評估。以田園綜合體為方向的田園生態特色小鎮正是基于今后的市場需求而探索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在鄉村建設一種居住和產業相結合的共生體,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使鄉村由單一功能向復合功能轉變,從而在促進城鄉平衡發展的同時,提升人們生活的幸福感。
四、打造田園生態小鎮的有效路徑選擇。
(一)宜試點示范,不宜遍地開花。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的導向出發,田園生態小鎮應當是一種有質量、有品位的有效供給,而有效供給在精而不在多,只有精品才會吸引人,否則就會流于一般。田園生態小鎮建設不可大干快上、遍地開花,從而消耗寶貴的土地資源,成為無人問津的無效供給。
(二)宜優選區域,不宜降格以求。田園生態小鎮的建設中,存在條件適應性的問題。如果不講條件、隨意建設,必然導致雜亂無序、低質無效。在一定的鄉村區域范圍內打造田園生態小鎮,應進行科學、合理、優化的選址,使田園生態小鎮真正建在最適應的地方。這種適應,要從供給適應需求的角度出發,選擇那些“得天獨厚”的地方建設田園生態小鎮,既最大程度發揮所在區域的比較優勢,也最大程度吸引消費者前來。每一個地區都應把最美的田園展示給世人,成為打造自己形象的靚麗名片。
(三)宜重在田園,不宜大搞建設。田園生態小鎮,顧名思義,生于田園、長于田園,展現的應當是田園之美,這是建設田園生態小鎮始終不能偏離的方向。我們要始終堅持綠色化的價值取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景觀改造、文化植入和設施完善等,讓田園的地貌、形態、肌理等得以提升展現,留住田園的山、水和鄉愁。因而,在建設田園生態小鎮的過程中,要防止大拆大建的“宏大敘事”,更不能借機搞變相的房地產開發,毀了田園的原汁原味之美??梢宰屔倭康匿摻钏嘌跊]在秀美的田園之中,而不能讓大量的鋼筋水泥包圍了旖旎的田園。
(四)宜精心規劃,不宜放任自流。習近平同志說過,“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田園生態小鎮建設也是如此,必須堅持規劃先導、規劃引領、規劃管控。一方面,通過規劃來確定田園生態小鎮的功能定位、風貌特征和實際內涵等,作出一個好的頂層設計和建設大綱;另一方面,把規劃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對建什么、怎么建、建到什么程度等,都有一個合理的界限。在一個好的規劃指引下,才能建出一個好的田園生態小鎮。
(五)宜彰顯特色,不宜過于同質。不同的田園生態小鎮,應該具有不同的特色。只有彰顯特色的田園生態小鎮,才能符合有效供給的方向,達到吸引人的目的。對于特色的設計和打造,可以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個性化的展示。自然方面,應遵循以原汁原味為基本,展現一方水土的天生麗質,讓人看出“人無我有”的獨特性;人文方面,應將地方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傳說故事等元素進行有效植入,同樣讓人感受到獨特性。這種自然與人文融于一體的田園生態小鎮,必然是令人神之以往、留連忘返的地方。
(六)宜市場主體,不宜行政指令。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建設田園綜合體要“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這表明,在推動田園生態小鎮建設的過程中,要擺清主體,尊重群眾的意愿,暢通民意的渠道,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來開展。地方政府不能搞指令性計劃和拉郎配,把市場行為變為政府行為,任意大建大造田園生態小鎮,造成執行政策的偏差和失誤。
(七)宜改革聯動,不宜短期行為。田園生態小鎮是一種創新發展模式,從厘清責任的角度,對于田園生態小鎮建設中涉及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農村金融創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設用地保障、經營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在需要地方政府引導和支持的同時,更需要創新性地走出新路,達到最大程度惠民增收的目的。尤其是在試點示范的過程中,更要予以精心指導、支持和呵護,有效推進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創新,讓田園生態小鎮建設順利起步、積累經驗、健康成長。
附:特色?。ǔ牵╂偨ㄔO目前存在的7大問題
(內容整理自發改委規劃司司長陳亞軍主題發言)
一、概念不清,定位不準。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鎮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而且越到基層越明顯。比如有些地區把特色小鎮等同于一般的小城鎮建設,在幾十乃至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間范圍內推進建設。再比如把特色小鎮等同于旅游景區、文化旅游或者企業運動的綜合體項目,只注重單一功能,而忽視了城的綜合功能。這些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混淆了特色小鎮的概念,違背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很難實現在一個集聚的空間范圍內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
二、盲目發展,質量不高。一些地區抱著搶抓國家政策紅利和多報的心態,大干快上,層層加碼有些地方政府跟蹤發展,只管要帽子,不管到底有沒有基礎,能不能建成,都要打造一個特色小鎮。有些地方急于求成,破壞吸收在短短三年或者五年之內建成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特色小鎮,剛才徐主任也講建特色小鎮并不是那么容易,沒有8-10年時間不可能建成。有些地方用地粗放,重增量的擴張,輕存量的改造,脫離原有建制鎮區開辟新區來建設,引發新一輪用地沖動。有些地方生態環境保護不力,一些地區存在挖山填湖破壞山水田園的現象,這種做法難免會勞民傷財,破壞環境,影響環境。
三、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一些地區簡單模仿,照搬照抄浙江的經驗,學形不學魂,甚至是東施效顰,比如生搬硬套,很多小鎮以文化旅游、休閑養生為主題,還有很多基金小鎮,內容雷同,確定的形態和功能脫離實際。再比如自身特色挖掘不足,一個規劃設計方案多次復制,在產業特色、建筑風格和小鎮整體風貌上沒有體現地區的差異性,失去了特色,小鎮就失去了生命力,既可能浪費資源又會喪失發展機遇。
四、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市場化不足。一些地區依然沿用傳統的開發思路,不注重發揮市場作用,中西部地區特別明顯,比如以領導的意志替代市場的規律,一廂情愿發展自認為有前景的特色。再比如在融資方面,政府投資比例不高,依賴上級政策、資金支持。又比如混淆了政績的角色,政府不僅在投融資方面給企業背書,還包攬了很多本該企業承擔的職責,這可能導致小鎮難以長期可持續運營,甚至出現空鎮鬼鎮的現象。
五、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有些地區沒有堅持以人為本,重物質建設和外觀美化,忽視人的生產生活需要,比如重產業輕配套,強調發展高大上的產業,忽視環境營造和生活配套,缺乏對人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再比如為營造新景觀,拋開原有的正確良好文化基礎,按照建新城思路另起爐灶重新建新城。再比如一些地方講原住居民集體遷出,忽略原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這實際上是造新城的延續和變異,極易催生大量的形象工程,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六、盲目舉債,積累財政風險。一些地區抱著借錢賺政績,欠債下任還的心態,大量舉債建設特色小鎮,比如政府投入大,占比過高,少數依靠轉移支付維持運轉的建城區這些中心地區尤其嚴重,政府配套投入資金規模大大超出當年縣級財政的收入。再比如,盲目攀比投資規模,或為了考核任務,利用縣級平臺公司融資,再比如對存量債務和新增債務缺乏統籌,對償債資金來源缺乏考慮,這些不顧及本地財政實力的做法,會放大地方財政報表,增加地方政府財務風險。
七、房企過度參與,小鎮地產化。有些房地產企業以特色小鎮知名,變相搞房地產開發,比如一些地方盯著怎樣利用土地,怎樣開發管理獲取土地收入,再比如以發展產業之名圈地,小鎮內房地產占比過高,產業及相關配套明確不足。再比如小鎮商業模式不成熟,后續盈利能力堪憂。又比如房企不具備專業運營能力,存在跑路的風險。放任房地產圈地小鎮,很容易形成一批新的房地產訴求,給政府帶來維護和社會治理的負擔。
文章來源:元時代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