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運營中的6個坑和3大救贖
來源:未知 作者:未知 時間:2019-06-20
特色小鎮運營中的6個坑和3大救贖-容積率達到多少才是最佳的?-小鎮的開發模式有很多種,每種開發模式的要求都不同-關于小鎮項目的旅游市場定位問題
特色小鎮運營中的幾個“坑”
文旅小鎮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應該做出細致切實的市場調研,確定項目總體定位,為后續的良性運營做好鋪墊。但文旅小鎮是新生事物,由于經驗不足,項目方在期初往往會忽略一些問題,導致后期不得不整改,甚至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最常見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1. 文旅小鎮的商業形式屬于文旅商業步行街,區別于城市商業體
從特色小鎮項目立項開始,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屬性上來看,文旅小鎮的商業業態是以街區型的文化旅游為主。因此,業態布局上,要注重旅游屬性,但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完全做旅游業態,也要兼顧到在地消費和屬地化消費特性。
如果完全做旅游業態,忽略了本地的市場,就會導致在小鎮商業街在客流量還沒有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難以維持理想的開門率。
另外,在規劃和策劃階段,就要把整個項目的商業動線、旅游動線,文化動線、人流動線綜合考慮到一起。使得游客能夠按照我們所預想的節奏來游玩和消費,由此實現商業價值,拉高人均消費。
這里需要提醒大家,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物流動線和車流動線的規劃,要與后期的運營相結合。車流和物流動線牽扯到諸多后期運營環節,比如店鋪鋪貨、垃圾清運、油煙排放等。現在一些比較早的古城,像麗江古城、鳳凰古城,都存在著垃圾車和游客走同一條線路的情況,這就會大大降低游客的觀光體驗感。同時,物流和車流動線的合理規劃,對后期運營成本的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導覽系統是文旅商業步行街的標識系統,在景區里具有權威性。在實際操盤中,我們會發現游客對導覽系統的信任度遠遠高于工作人員的口頭指引。
2. 公共區域的運營和維護成本,要提前考慮在運營階段如何轉化
諸多文旅小鎮都具備水系景觀,在運營維護過程中,除了水費,還要交資源費,如果小鎮沒有活水水源支撐,那么這會是不小的開支。
另外開支比較大的就是公共區域的保潔費、照明費及安保費用,這些公共區域的費用最好不要分攤到商家身上,如果這些費用都由商家來承擔,必然會導致這些負擔通過商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將對整個小鎮的運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前期我們要在公共區域的運營和維護方面周密考慮,可以通過旅游產品經營等手段進行轉化。
3. 商業區域的容積率不是越高越好
目前特色小鎮開發商和投資人大多脫胎于地產行業,一般都會認為容積率越高越好,但事實上容積率高,建安成本(建安成本是建筑安裝工程成本的簡稱,包括建材費、人工成本、機器使用費、水電線路安裝費等)也會相應的較高,對于資金使用效率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情。
那么容積率達到多少才是最佳的?我認為,要在投入單價、物業市場價值和物業使用坪效三者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資金使用效率較高,物業單價較高、使用坪效更高的積率才是比較合理的。
一般情況下,多數文旅小鎮項目的位置都比較偏僻,所以容積率盡量不要做的太高,做到0.3-0.5是比較好的。但如果在城市核心區,做到0.3-0.5就比較低了。當然具體做到多少,還需要綜合上文提到的三個方面因素來考慮。
4. 高科技互動項目的上馬需要謹慎
目前較多的投資人由于年長的關系,傾向于將高科技項目投放在小鎮里,他們通常會認為高科技互動項目體驗度高,互動性強,并且又能突出自己小鎮的文化氛圍和主題。
但事實上高科技互動項目,有幾個先天性缺憾:第一,保鮮度差,游客體驗過一兩次后,可能就不再想去了。第二,技術淘汰的快,可能你上半年剛做好,到了下半年,新的技術已經淘汰了這種玩法,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了。
另外,高科技項目難以做到個性化和差異化,不管是5D還是7D,對于游客而言都是3D,3D以上體驗感基本上是一樣的。它的獨有性也很難把握,因為凡是只要掏錢就能做到的事,那么你想做到獨有性就非常難,很容易被復制和模仿。因此,在高科技互動項目上,投資人需要保持理性,切忌盲目自信。
5. 演藝項目的上馬,要做好評估
大型演藝項目的運營難度系數很高,在國內市場上,演藝項目是重渠道的文旅產品,需要運營團隊對市場熟悉,對渠道運作非常了解。另外,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只關注這個演出形式的獨有性,或者演出內容的吸引力有多強,但往往忽略了,演藝項目落地后每日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如果日常運營花費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就會造成項目后期的運營壓力。
目前演出行業有人提出了演出項目“小而美”的概念,我本人對此也是持懷疑態度的,從我的運營經驗來看,也不見得能取得市場認同。演出項目究竟應該是大型(實景)、還是“小而美”。不是由投資人或者策劃師想象出來的,是游客的接受度決定的,大型演出的市場表現下滑之后,不一定小型演出的就能好賣。
大型演出項目市場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團隊游客市場的變化,要找到真正有“出路”或者賣點的演出產品,而不是演出形式和規模的問題。我認為演出產品要根據消費需求,做好業態的生態組合才是出路。
6. 提前做好稅務籌劃
小鎮項目的商業部分基本屬于商業地產,如果是物業自持或返租,就需要提前做好房產稅的稅務籌劃。因為房產稅是很大的一筆支出,主要有兩種收稅方式:第一是每年度稅費,原值×70%×1.2%;第二是,房屋年度租金×12%。
小鎮操盤的幾個“忌諱”
作為一個文旅小鎮項目的決策者,應該對文旅小鎮行業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不能憑感覺決策,要做好行業調研。
1. 關于小鎮門票的收取問題
目前來看,收門票的文旅小鎮,里面的商業都不太強;不收門票的小鎮,商業都做的還不錯。但是,要想將兩者同時做到最好,難度是很大的。如果既想把商業做好,還要收取門票,要對市場做一個周密的調研,去找到兩者的平衡點,切忌盲目自信,異想天開。
另外,商業行為都是存在風險的,并不是說自營就一定可以賺錢。自營業態在整個項目股份中的占比多少,需要做周密的核算。
2. 關于小鎮項目的旅游市場定位問題
文旅小鎮首先要對它的旅游市場做一個總體定位。除了某幾個獨特的古城,如麗江古城、鳳凰古城,其他絕大多數文旅小鎮不可能做到服務遠方市場,很難吸引到遠方市場的游客,其主要服務于一級客源市場(兩小時車程)。我認為,應該定位為周邊旅游產品或周末休閑游的產品,不要好高騖遠。有了總體定位以后,就會清楚知道小鎮的市場在哪兒?游客群體是怎樣的消費特點?景觀系統和景區商業動線如何規劃等問題。
3. 考察項目要用行業視角,不要看不起已經存在的市場
操盤手去考察項目的時候,不要只看到項目的缺點或表面現象,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要急于否定任何一個已經存在、被認可的市場,要抱著客觀學習的態度去研究,它的旅游吸引物究竟是什么?思考項目的整個商業模式,它到底是靠門票賺錢,還是靠門票拉動市場?靠旅游商品來賺錢,還是靠旅游商品拉動市場?還是靠景區服務來拉動市場?這些問題都不可輕易下結論,需要操盤手認真的考察和辨別。
幾個核心問題”
1、小鎮運營
小鎮的運營管理,既涉及到小鎮的建設和開發,也涉及到小鎮的持續經營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小鎮的運營更像是管理一個小型的城市經濟綜合體。小鎮運營,應該善于利用自身優勢,并引進外部資源,搭建各種產業發展平臺,來促進小鎮的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這就是所謂的“平臺化思維”。這些平臺包括開發合作平臺、產業發展合作平臺、立體品牌推廣平臺、綜合投融資平臺等。
2、小鎮服務體系
服務是更高標準的旅游需求, 也是增加游客體驗價值,和提升滿意度的重要方面。建立高層次,精細化的服務體系,是打造小鎮旅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當然,小鎮不僅服務于游客,小鎮服務體系需根據不同的服務對象和需求,從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兩方面入手,硬件方面是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而軟件則是建立高標準的服務規范和制度。
服務體系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游客: 包括公共服務(交通、衛生、安全、信息)、接待服務。
2.經營者 : 包括經營環境、經營秩序、招商政策。
3.本地居民 : 包括物業服務、生活服務。
3、小鎮品牌
小鎮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小鎮的品牌到底如何打造?最重要的是產品和服務做的好。
小鎮品牌的產品有四大屬性:一是特指性要明確;二是競爭性要從頂層設計開始;三是延展性必須注意產品的內在關聯性,你可以讓手機替代照相機,但你不能讓手機替代化妝品;四是美好性要注意和人的情感相關聯。
產品的四種屬性缺一不可。但僅有產品是不夠的,品牌的另一大基礎就是服務,再好的產品,沒有好的服務絕對成就不了品牌,尤其是做文旅小鎮。而服務必須有體系、有標準、有執行、有機制。
不同的小鎮定位,其服務標準和內容肯定不一樣。比如,產業小鎮和文旅小鎮的服務內容就有很大不同,產業小鎮的服務更多的是在生產方面,如技術、物流、人才、原料、生產環境等方面做好支持,而文旅小鎮則主要是生活和體驗方面,如交通、住宿、餐飲、游樂指導、商業環境等。
即使同是文旅小鎮,觀光和深度旅游又有所不同。觀光主要在停車場、旅游線路、餐飲、人流疏導、景點介紹等方面做好服務,而深度旅游則更注重細節的服務,比如,咖啡吧從游客進門、落座、點單每一個細節是否與咖啡吧主題吻合,是否能應對游客的心理需求,包括你的環境設計、道具設計、問候設計,無不體現你的服務水平,更不要說酒店住宿針不同層次游客的不同服務標準。
而真正的度假小鎮更注重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服務創新,具體到一座小亭、一張木椅、一個導示、一盆花草都表達著你的服務體系是否緊貼度假主題。
有了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品牌的建立才有了基礎。但這僅僅只是基礎,能否建立一個強大的品牌,還有更多環節和步驟。
4、小鎮IP
IP應該是一種身份識別。任何商品如果沒有IP就不會成為品牌,沒有IP是永遠長不大的。IP的有5大特性:一是最先想到、二是最快延伸的、三是最大想象、四是最美形象、五是最好故事。IP的傳播方法有四種:一是進入公眾視野、二是制造新聞、三是強迫記憶、四是編好故事。IP傳播的方法大概以這四種常用為主,但不排除還有更好的,無論多少,有一點至關重要:怎樣建立IP與人的情感關聯關系,如何最快縮短受眾從認識、接受到喜歡這三個過程?而好的傳播渠道正是完成這三個過程的關鍵。IP的傳播渠道一般分為形象展示和心智占領兩類。
情感關聯在小鎮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人的情感非常豐富,情感往往主導人們對事物的偏愛和憎惡。一旦被偏愛,即使瑕疵再多也會被忽略甚至被轉換。沒有偏愛就沒有品牌,而偏愛就是情感關聯。無論是產業小鎮還是文旅小鎮,無論是產品還是環境,都必須刻意地注重與消費者情感溝通,只要能讓他們偏愛,小鎮的生命才會長久。具體到小鎮如何與消費者進行情感關聯,至少要做好 “五情”:1.強調小鎮的情愫;2.創造小鎮的情緣;3.營造小鎮情境;4.設計小鎮的情趣;5.培育小鎮的情韻。
5、開發模式
小鎮的開發模式有很多種,每種開發模式的要求都不同。
a. 主題游樂園模式。這種模式很常見,國外以迪士尼為典型代表,國內以華僑城、萬達主題樂園為范本。它們都是以樂園為賣點,吸引人流前來旅游,然后提升土地價值,最后售賣地產。這種開發模式對開發商的資金實力要求很高,目前國內的主題樂園模式也面臨著IP缺乏、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如何破解考驗著大家的智慧。
b.農業驅動模式。在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這種農業驅動的模式也很常見。此種模式的核心是要讓游客親身體驗和參與場景,體驗農耕時代的禮儀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該模式不該只有農業,還應該補齊居住、教育等其他功能。
c.度假旅游驅動模式。這一類小鎮一般是依托度假旅游發展起來的,如觀瀾湖。它的模式是先做環境,再考慮居住。此種模式最關鍵的是摸準度假人的需求,打造真正的度假功能。
d.產業驅動模式。此模式就是產業小鎮模式。這種產業有兩類,一是引進來的產業,如云計算、基金等新興產業;二是利用當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挖掘出來的產業。小鎮離不開產業,沒有產業的小鎮,注定曇花一現。這種模式的要點在于一定要引進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相匹配的產業。另外,產業的培育是需要耐心的。
e.養老旅居驅動模式。這類模式以烏鎮雅園為典型代表。做養老的小鎮,一定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自然環境較好、二是空氣好、三是交通順暢、四是養老配套齊全。
f. 古鎮改造模式。很多小鎮都是由古鎮“改造”而來的。對于這類古鎮要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二要尋找小鎮的歷史滄桑感。
g. 文旅組合模式。因為項目規模大,單一的形態和業態難以支撐。所以,很多人就將更多的類別組合進去,也就是文旅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這樣看似業態豐富、功能更全、風險更小,但如果頂層設計沒有做好,風險也最大。此種模式關鍵要處理好幾種類型的邏輯關系,將能夠相互依存、相互提升的類別進行組合。如度假和養老的組合,觀光和游樂的組合等都可以大大提升小鎮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總而言之,開發主題不同,其選擇的開發模式就會不同。主題決定模式!而不同的開發模式決定項目的盈利模式,決定項目的存活率。
6、盈利模式
1、門票模式。
2、綜合收益模式。主要有餐飲收入、住宿收入、租金收入、演藝收入以及其他消費收入等,比如麗江古城。
3、產業收入模式。比如中國首個云計算產業生態小鎮——西湖云棲小鎮。
4、地產收入模式。包括度假、養老主題的公寓、別墅,以及旅游商業等。
5、資本運作模式。此種模式是最大化的降低前期投資壓力、快速推進項目的方式,但首先必須做好整體策劃,在此基礎上引進戰略投資者,最終實現上市,或者通過資本運作,實現融資和資本退出管道。比如,烏鎮到2006年引入上市公司“中青旅”開發古鎮旅游,是資本運作的成功案例之一。
很多小鎮都是上述幾種盈利模式的組合,因為單一的盈利模式根本無法支撐小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