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做小鎮,做砸的不少,做得好的也有,比如碧桂園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其將于今年9月份開園,屆時會有20多家上市企業入住園區,隨著園區逐漸開放,首期2平方公里園區的產值大約會達到150億元左右。怎么才不會將特色小鎮作死,而是美好地活下去?建議可以說很多,比如要有耐心,不要老想著賺快錢;要先找到魂——產業;要做好頂層設計,拿好地,設計好相關的開發模式、盈利模式、運營模式……
以選址為例,特色小鎮要么位于大都市圈,并有軌道交通或城際快速路與主城連接,要么得位于大型旅游目的地,有足夠人流量的支撐。
比如,東莞松山湖就承接了很多從深圳轉移過去的產業,較適合打造特色小鎮。再比如嘉興市的南湖基金小鎮,就是為了承接上海金融服務業轉移的。類似格林尼治小鎮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飆馬認為,做特色小鎮,最核心是是要弄懂地產和產業的邏輯,如果想清楚了這兩點就不容易失敗。
首先是產業的生態邏輯。招商團隊保姆式服務,現在一些產業園就已經干得不錯了。你特色小鎮租金比別人便宜一點,服務更好一點,當地的政策更優惠一點,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一個生態才是!
比如一線城市里的北上深,如果將土地財政去掉,北京、上海的財政收入不如深圳。北京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世界五百強企業,上海有國際化的頂尖資源。可是,深圳有非常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了高科技的生態,這秒殺了北京和上海。
想要做好特色小鎮,同樣要打造一個個小生態。否則,即便你把世界500強都招來,你的小鎮很可能還是不行,因為沒有生態是沒法經營的。
要打造生態,要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中城新產業的劉愛明舉例,為了解決園區的技術,其自己掏錢引進實驗室,把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弄到深圳,自己運營。碧桂園恒大綠城等甚至自己砸錢進軍高科技行業!
中城新城業和碧桂園合作的小鎮,碧桂園是大股東,負責做小鎮;中城新產業是小股東,負責做科技。為了做成物聯網的生態,其打造了物聯網影響力中心(做媒體、做展覽展銷、做智庫、做協會)、引入龍頭企業研發集群,同時還組建了物聯網人才中心,很好的形成了一個生態。
最好還要能幫入駐的客戶賣東西。此前多次說過,房地產離互聯網尚遠,其實距離科技也還遠。很簡單,現在一線城市5萬一平米的房子和10萬一平米的房子,除了地段不同之外,沒有其他太大的區別,至于高科技,應用得更是少。將一些高科技產品,應用到增量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個既幫助入駐企業賣東西,又提升房地產科技感的雙贏事情,大家都很開心。
其次是地產的邏輯。如上所說,搞特色小鎮,光想著搞地產開發銷售,肯定玩不轉,但另一個極端——完全妖魔化房地產,也是行不通的。
特色小鎮里,地產和產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關系。因為任何一個特色小鎮,想要獲得成功,都應該要在啟動之后不久就具備自我造血的能力——畢竟,政府的補貼終究是有限的。
但是特色小鎮的住宅,不能像其他的住宅一樣,三下五除二就賣光。否則,產業客戶來了就沒有房子買了,沒辦法安居。即便政府在出讓土地時沒有限制,你也要將房子留著賣給產業客戶,有多再賣給其他人。這樣,地產既實現了前期資金的回籠,又為產業提供了服務……
總的來說,要做好特色小鎮首先需要先產業、后地產;其次強持有、弱銷售;最后輕招商、重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