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符合農村產業升級及創業、創新要求。自2016年起,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和財政部聯合發文在全國推廣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相繼公布全國符合特色小鎮的名單,使特色小鎮一時間成為振興鄉村、走城鎮化道路的新途徑。
特色小鎮秉承農村振興改革設計思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鄉村發展,在創新創業氛圍中對鄉鎮原有的產業生態進行配套改造,以獨特的經濟發展模式吸引投資,實現產業增效、發展模式增值。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特色小鎮集產業、文化、社區、旅游為一體,其中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生存的靈魂,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品牌,此外,特色小鎮有城市缺少的自然環境,可以大力推廣鄉村生態文化旅游項目,為特色小鎮帶來人流和活力,由此帶動相關餐飲、物流、旅游項目,促進農民增收,吸引更多人口進駐。
特色小鎮經濟模式的出現,使地方小城鎮在城市化進程中發揮自身“小、精、專、特”優勢,利用定位差異、錯位競爭優勢,在保持地域本色同時做到整體協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戰略的提升,糅合了促進農村發展的各種經驗精華。它真正實現了立足自身優勢及產業特點,加強產業、文化、旅游、社區綜合性開發,以特色為基調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文化,帶動農民生活富裕,對整個農村全面開發起到帶動示范作用。
首先,以特色產業促進農村經濟振興。特色小鎮的建立在特色產業和資源開發上,依托自身資源優勢,作出未來發展規劃。大多數特色小鎮產業布局仍以農業為主體,以特色種植、養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使農村產業在多種經營中形成產業關聯和規劃布局。在市場經濟效益帶動下,產業組織不斷優化壯大,現代高科技、信息技術成果不斷引入轉化,有效提升特色小鎮產業技術水平,使特色產業形成新產品、新模式,促進農村產業集群,實現土地空間有效利用,以特色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有效降低對農產品銷售的過度依賴。
其次,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振興不但要經濟發展,文化、生態領域也要全面跟進提升。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提升的同時,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我國傳統鄉村民俗民風淳樸,鄉村文化底蘊積淀深厚,保留民俗、傳承文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特色小鎮的發展要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通過自身資源設定不同主體類型進行開發建設,發揮自身文化優勢,避免發展同質化,以文化創意展現各自風采。
如以農業為主題特色的小鎮可利用文化創意主推農耕文化和農產品研發設計,歷史文化產業小鎮注重傳統產業傳承和現代化發展,使產品在現代生產過程中保留傳統特色。特色旅游小鎮注重挖掘歷史人文和生態資源,使傳統文化價值得以展現。依據自身資源優勢對鄉村文化進行開發,在獲得經濟增長、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對鄉村振興起到窗口示范作用。
最后,以特色小鎮為示范平臺,重塑鄉村經濟和生態宜居模式。相對于其他農村地區,特色小鎮人居設施建設逐漸向城市化靠攏,體現出鄉村環境城市化特點,在接納城市文明過程中也為當地農民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特色小鎮在拉動地方經濟過程中,開辟了多元增收渠道,為創新產業提供新的發展平臺。通過特色產業為市場提供產品需求,吸引資金人才、促進就業。
在發展規劃上,特色小鎮通過成熟的技術方案能在有限空間內營造出高效生態氛圍,真正做到規劃科學、發展有序,對周邊村鎮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規劃設計上,人居環境的改善是特色小鎮鄉村振興中的樣板,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生活污水無公害處理,使特色小鎮在保持鄉村生態原貌基礎上,改造現代化生活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為當地招商引資、大量發展旅游觀光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