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結合點,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特色小鎮數量已達2000多個。盡管數量很多,但質量未必很高。在某些地方的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亂象叢生,問題不少。
比如,某地建設了“歐洲文化風情小鎮”,總占地面積約1.2萬畝。開盤地產基本上售罄,小鎮卻顯得十分冷清,商鋪店門緊閉,難見車輛行人,成了“孤鎮”。又如,某地主打“餐飲”小鎮,卻未見推出真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只有一些常規飯店零星散落,“火”了兩三個月之后,便很難再有大量游人問津,逐漸失去了市場活力。這些現象表明,有些特色小鎮已偏離了最初發展目標,不再有特色,甚至成了負擔,還潛藏著生態環保、政府債務、文化傳承等多重風險。
之所以出現這些亂象,源于特色小鎮建設初期的貪多求快求大,大量項目“一哄而起”,引發概念定位不清晰、同質化無差異、盲目舉債風險加大、房企過度參與帶來地產化傾向嚴重等問題。很多地方缺乏深入細致的調研,對于“特色”和“小”的意義并未認識到位,不曉得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小而精”是關鍵,缺乏產業立鎮意識,更不了解如何運用“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的建設規律,從而無法開發出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優質小鎮。
治理相關亂象,讓特色小鎮真正“特”起來,必須對癥下藥,多管齊下。應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形成產業聚鏈生態圈,利用自有特色產業和環境因素,打造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產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化模式;應逐年淘汰住宅用地占比過高、有房地產化傾向的不實小鎮,以及特色不鮮明、產鎮不融合、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小鎮,確保小鎮朝著高質量方向良性發展;應立足不同地理區位,深入挖掘“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以及衛星型、專業型等特色小鎮案例,從而總結出在機制政策創新、政企合作、投融資模式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應鼓勵商業模式先進、經營業績優異、資產負債率合理的企業牽頭打造特色小鎮,培育投資運營商,讓特色小鎮走差異化之路,告別“千鎮一面”困境。
一、產業布局。
1、統籌安排用地指標和空間布局。
從縣域層面統籌安排產業用地指標和空間布局,引導布局適度集聚;
有條件發展產業的鎮要預留發展空間和用地指標,避免來了企業無地可用。
2、提高工業用地建設強度。
不宜將工業園區作為小城鎮現代化標志進行打造;
設定工業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下限,綠地率不宜超過10%,產業集中地區內部道路紅線寬度不宜超過15米;
整理閑置企業用地,適度引導企業集中。
二、鄉村田園環境。
1、保護山水田園,修復生態環境。
保護山水格局,城鎮建設與環境統一;預留視線通廊,做到顯山露水。
2、全域協調統籌,建設美麗鄉村。
提出鎮域鄉村建筑風格、色彩與形式的管控要求,保護鄉村傳統格局與歷史空間,促進鎮域整體風貌的協調統一。
通過對鄉村的農房、公共空間進行改造治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山水秀美、設施完善、生活便捷的美麗鄉村。
三、整體格局。
1、順應山水,契合地貌。
①水網地區小城鎮:
水網地區的城鎮,應順應原有水系形態進行布局、營造多樣濱水公共活動空間,避免城鎮建設強行對河流水系截彎取直、填河圍湖。
②山地、丘陵地區城鎮:
山地、丘陵地區的城鎮,應順應地勢,建筑隨地形條件布置,避免城鎮建設削山平地、破壞地形起伏。
③平原地區小城鎮:
宜采取相對集中布局方式,避免侵占耕地;
保留鎮區內部林地、池塘等自然資源,建設為公共開敞空間。通過防護林帶或生態廊道的建設,將外圍農田等自然要素引入鎮區內部,構筑平原地區小城鎮特色的風貌。
2、用地混合、新舊區協調。
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的適度混合,推進產鎮融合發展。避免采取功能分區的方式割裂小城鎮生產、生活空間。
鎮區規劃建設應延續原有的格局和肌理,協調好新老鎮區的布局關系和風貌特征,避免新老區各自為政。
3、路網格局合理。
①順應地形,延續肌理。
濱水地區的路網要順應河流走向,隨水岸線布局。
山地、丘陵地區路網要順應等高線布局,人行步道可采取垂直等高線布局方式。
②提高路網密度,增加支路和巷路。
小城鎮居民綠色出行特征明顯,日常出行以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為主,步行出行比例達50%,對支路和巷路需求高,需增加路網密度,小城鎮的道路網密度不宜低于12km/km2(不含巷路),道路間距以100-150米為宜。
四、建設強度與街坊形態。
1、控制建設高度與強度。
編制科學的詳細規劃,重視規劃管理,控制建設高度與強度。
2、推行開放式街坊住區。
①住區不宜設置封閉圍墻,實現破墻透綠、設施共享,增強小城鎮的活力和親切感。
②街坊內部以巷路相連,注重公共交往空間的打造,增加居民交流交往。
3、建設小尺度街坊住區。
小城鎮應以小尺度的街坊住區為宜,以100-150米的道路網間距劃分街坊住區。
五、商業與公共服務設施。
1、商業有序布局。
①商業布局因類制宜。
商業街(包含底商)——以服務小城鎮生活或旅游功能為主,應結合生活性道路布局。
集貿市場——應在鎮區邊緣單獨設立,臨近對外交通和鎮區生活性道路。
區域商貿中心——應結合對外交通性道路布局,與生活區域保持一定距離。
②管控商業店鋪,防止無序蔓延。
根據小城鎮區位、性質、規模、空間形態等,統籌布局商業用地,適度控制規模。
鼓勵有條件的重點鎮、特色小鎮建設綜合服務體。
③引導底商業態。
保護傳統商業業態。除滿足居民日常需求外,商業業態還應與娛樂消遣、地域特色體驗、旅游等活動相結合,構建獨具地域特色的業態形式。
在居住區集中的區域,限制底商經營具有噪聲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的商業類別。
2、公共服務設施充實完善、集約高效。
①營造20分鐘生活圈。要充分尊重居民出行習慣,合理布局教育、醫療、文體等設施。
②完善公共服務功能配置。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
③集中設置行政辦公、文化健身等設施,充實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內容。
④鼓勵建設一站式服務大廳,多功能混合。
六、道路與交通設施。
1、打通斷頭路,過境公路宜改線。
①打通斷頭路,形成完整的路網,改善居民出行條件;
②控制小城鎮用地沿過境道路布局,有條件的鎮應將穿鎮公路改線至鎮區路網的邊緣。
2、街道尺度適宜。
①優化道路斷面設計,道路寬度要適宜,兩側建筑要合理退線。
②生活型道路高寬比以1:2左右為宜,不宜低于1:4;傳統街區的街巷高寬比則更大。
3、完善設施建設。
①實現路面的硬化平整,完善信號燈、路燈等設施,結合街道空間設計停車位。
②通過道路綠化、街道家具等進行各類交通行為的分隔,設置小廣場、休閑長廊、茶座等供居民使用。
七、綠地和開敞空間。
1.各類綠地靈活布局,方便可達
①因地制宜安排不同尺度的公園、廣場、街頭綠地等;
②綠地服務半徑宜為150-300米,確保居民步行5分鐘能夠到達;
③結合宅前、道旁、樹下、橋邊、街頭巷尾等空間布局小片綠地。
2、公園廣場尺度適宜,多元利用。
①提倡建設節約型綠地,規劃建設尺度適宜的公園廣場,嚴格控制大草坪、大廣場、水景噴泉等形象工程;
②鼓勵建設滿足居民休閑、交流、健身、舉辦活動、科普等多元需求的復合功能型綠地廣場空間,通過布置兒童游樂、健身、座椅看臺等設施豐富各類綠地廣場功能。
3、鄉土特色,生態建設。
①本土植被——優選鄉土植物或經引種馴化后適應當地氣候、長勢良好的外來植被,營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觀。
②就地取材——在景觀小品、鋪裝、設施等設計和建造上盡量就地取材,彰顯地域特色。
③生態建設——廣場及綠地中宜減少硬質鋪裝面積,選用透水材料,靈活設置集水綠地、蓄水池、生態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鼓勵采用生態駁岸設計打造河岸系統,避免完全渠化的工程駁岸設計。
八、鎮容鎮貌。
1、建筑風貌引導。
①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
對傳統風貌建筑應遵循保護原則,進行風貌整治不得改變原有建筑風貌。
通過改水、改電、改廚、改廁等方式,實現對現有傳統建筑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提高居住建筑的舒適度,提升公共建筑利用效率。
鼓勵"以用促保",采用多種形式利用傳統風貌建筑,對傳統風貌區加強保護與利用。
②新建建筑體現傳承與創新的協調統一。
鼓勵引入高水平建筑設計。傳承與創新建筑形式,延續傳統風貌,滿足現代使用需求。
精心設計建筑細部,屋頂、門窗、腰線、地腳線、墻角等細節應體現本土建筑特色與風貌。
色彩提取當地的標志性色彩。建筑材料應就地取材,選用本土材料,適當運用現代建造技藝,建設新建筑。
2、街道空間整治。
①沿街立面整治。
通過對沿街建筑的高度、面寬、色彩、材料、開窗方式、細節裝飾等方面的控制,塑造連續、和諧的街道空間。
應對第五立面(屋頂)進行管控,達到形式相近,風格統一。
②街道環境整治。
店鋪牌匾應與建筑協調。
規范店前空間使用,禁止占用店前空間經營。
九、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1、傳統風貌的保護。
①建議在傳統建筑集中的區域劃定傳統風貌區,在建筑色彩、體量、材質等方面進行整體建設指引。
②對體現城鎮文化、展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傳統風貌建筑進行登記掛牌,予以重點保護。
③嚴格劃定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筑應與文保建筑相諧調,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保建筑。
2、非遺的保護、傳承與開發。
①做好傳統手工藝 、民俗活動、節慶、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底工作,形成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②通過展覽、展示、比賽、交流等形式,營造濃郁的地方傳統文化氛圍。
③推動民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的產業化發展。
3、文化場所的營造。
結合綠地廣場建設特色空間,為地方特色文化提供展示與傳承的空間場所。依托文物古跡、特色商業、傳統民居、古橋廟閣等歷史空間開拓綠地廣場空間,打造居民文化生活的核心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