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要念好“本地經”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貴州日報 時間:2019-10-15
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動特色小鎮和小城鎮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2年底,要建設一批產業發展更加協調、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文化特色更加彰顯、體制機制更加靈活的高品質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助推農村產業革命、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作用。屆時,全省將新增城鎮人口120萬,帶動城鎮化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專。顧名思義,特色小鎮建設得凸顯產業上有特色,功能上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形成產城鄉一體化功能聚集區;形態上要具備獨特的風格、風貌與風情;機制上則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建設模式。《意見》明確提出,我省將圍繞“著力實施分類推進、著力強化規劃引領、著力發展特色產業、著力完善配套功能、著力彰顯文化特色、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著力深化改革創新、著力促進城鄉融合”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加快推動特色小鎮和小城鎮高質量發展。
特色小鎮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也在特色。建設特色小鎮,要念好“本地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同理,塑造特色小鎮的獨特氣質,應當創新理念,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將產業、文化、旅游、社區服務功能有機融合,深度挖掘出產業、生態或人文方面的獨特優勢。這就需要發揮好“看不見的手”的決定性作用和“看得見的手”的引導性作用,把特色小鎮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相結合,從而引領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帶動經濟社會發展。
從傳統鄉鎮發展到現代特色小鎮建設,絕非一蹴而就,須著眼長遠。貴州作為一個文化旅游資源大省,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如何把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根植其中?如何立足本土特色,從歷史傳統、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入手,表達和展現地方文化與特色?如何找準產業定位,以產業為核心,以項目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的功能?如何將歷史文化、生態保護與小城鎮相融合發展,建成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生活和居住工作為一體的小城鎮?也就是說,我們建設的特色小鎮,必須實現有特色產業、有就業崗位、有創業空間、有發展前景,這樣才能解決好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群眾能安居樂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特色小鎮,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是融為一體的,這就需要強化監督保障。要遏制急功近利,綜合考慮歷史、文化、現實和民意;要統籌規劃設計,不能貪大求全;要聚焦優勢產業,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要加大高位推動和協調督辦力度,建立工作推進常態化機制,形成推動特色小鎮建設的強大合力,把特色小鎮建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集合體。
《意見》要求,2019年底,將完善縣域小城鎮以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的“8+X”項目,推廣“1+N”鎮村聯動發展模式,開展整縣推進小城鎮考核工作。我們要大力實施“百鎮試點、千鎮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總結推廣100個示范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經驗和做法,念好特色小鎮建設“本地經”,讓特色小鎮在建成后,文化面貌、生活面貌、人情風貌煥然一新。
塑造特色小鎮的獨特氣質,應當創新理念,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找準產業定位,進行科學規劃,將產業、文化、旅游、社區服務功能有機融合,深度挖掘出產業、生態或人文方面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