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推行特色小鎮的意義
個人理解,國家推廣特色小鎮主要有幾個方面的意義:第一,緩解大城市病,分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第二,振興鄉村經濟;第三,拉動內需。我們這一代人是國家發展的見證者,這些年城市建設、機場、碼頭、高速公路、高鐵、物流、通信、網絡……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再把中小城市、城鎮建設搞上來,把環境、食品安全、醫療、教育、文化、制度環境搞上來,把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搞上來,國家的整個現代化進程就完成了。相信到那時,企業家、社會精英就不會想著移民海外了,或許全世界的精英都想移民我國,中國夢就實現了。所以從決策層面來看,發展特色小鎮是有道理的,也符合國家以往推行的新農村建設、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等政策導向,當前的問題在于應該如何切實推進。
目前特色小鎮發展的總體情況
從本人了解的情況來看,特色小鎮的總體推進并不樂觀。我個人跟進的一些特色小鎮項目,目前沒有一個完全落地的,只有個別項目政府以工程發包模式完成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從身邊朋友了解到的其他項目情況也差不多,大多推進不太順利,只有少量項目以政府付費模式完成了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在財政部PPP項目庫搜索“特色小鎮”,顯示項目儲備清單共18個,都還沒有正式啟動;項目管理庫共43個,回報機制絕大部分是政府付費或可行性缺口補助,主要還是做基礎設施建設,只有一個項目采用使用者付費模式。我特意與這個項目的實施機構聯系人進行了電話溝通,了解到社會資本早在2016年就已中標,但是項目一直擱置、沒有實質進展。
地方政府推出特色小鎮項目的考慮
一是城鎮現有基礎條件不錯,通過包裝特色小鎮,可以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二是當地風景較好或者有些歷史、民族等人文特點,想包裝成特色小鎮項目。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還跟過去一樣,一看到國家有政策扶持,就想包裝項目來獲得國家資金。
四是有些地方領導想做出政績,需要題材(這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為了政績而上馬不靠譜的項目)。
投資特色小鎮的社會資本主要有哪些類型
從已經完成采購的特色小鎮項目來看,目前大多數項目的社會資本方是施工單位。
還有一些是房地產或者片區開發的投資者,已經有了成型的項目,想借政策東風,包裝成特色小鎮項目,爭取政策的支持。
有一些真正想做文旅等特色小鎮投資、建設、運營的社會資本。
有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想專門打造一個特色小鎮,為本企業員工的工作、生活服務。
也不排除有個別投資人,并不具備投資實力,看到社會上有何熱點,有何政策紅利,就往何處去,一旦真選定了它卻不一定能運作下去,對此地方政府應該注意識別。
我們該怎么去建造特色小鎮
前面說過,特色小鎮主要有幾種情況:原有的城鎮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包裝成特色小鎮項目;原有的建制鎮,有的風景不錯,有的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想做成特色小鎮;無中生有,造出一個特色小鎮。這幾種情況成功的概率、需注意的內容各不一樣。
一個城鎮如果已經具有特色小鎮潛質,僅需對其基礎設施稍微進行升級改造,這種項目成功的概率大,可以政府直接投資;也可以采用政府付費模式,選擇施工為主的社會資本。
如果是現有建制鎮,地理位置、風景或人文特性具有開發潛力,項目能否成功一要看是否符合國家未來城鎮化整體發展趨勢,最好離大城市比較近(1小時車程左右)、或者是位于城鄉差距不大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二要看當地政府的財力,畢竟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錢要花在刀刃上。如果符合這些條件,可以由政府投資、也可以采用政府付費或可行性缺口補助的模式,一來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生活品質,二來可服務于周邊市場。
如果是一個有實力的企業,想投資建設一個產業小鎮,主要服務于本企業職工的工作和生活,這種機會對地方政府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項目容易落地。當然不能像有些開發區那樣,招商引資引進了某知名企業,只是象征性的掛一塊牌,實際上沒有導入產業,造成廠房大量空置,得不償失。
如果是無中生有,要憑空造出一個特色小鎮來,這種項目難度相對大。倒也不是一定不能做,要注意不能用政府付費的模式先做基礎設施(可惜現實中這種情況不少),地方政府應防止個別謀求施工利潤的社會資本/承包商忽悠。這類項目不應該由政府來買單,建議采用純使用者付費的模式,政府不出資、不補貼,全部由投資人投資、建設、運營。
我之前講過一個開飯館的道理,如果有門臉房想出租開飯館,最好的方案不是自己裝修好再租出去,而是直接由租戶來進行設計、投資、裝修。因為同樣是開餐廳,是中餐還是西餐?是川菜、湘菜、粵菜、還是魯菜?是高檔、中檔還是低檔?是點菜還是自助?經營目標不一樣,設計方案也不一樣。為特色小鎮服務的基礎設施也同樣如此,小鎮地塊上業態內容不同,基礎設施內容也不一樣。
這種項目必須選擇想做長線的、真正的特色小鎮社會資本。個人感覺,在經濟發達地區,或者是自然環境較好、之前由于交通不便而經濟欠發達,現在高速、高鐵通了,變得宜居了的地區,這類項目成功的概率要高;對于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凈流失地區、人口不稠密的地區來說,這種項目成功概率不會高。政府在推進這類項目時一定要慎重,如果項目完成征地拆遷后長時間擱置不能啟動,一方面浪費國家土地資源,另一方面當地的失地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既沒有了土地又沒有就業機會,會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為何會出現一些特色小鎮高額投資最后爛尾成“空城”的現象
如果地方政府是為了表面“政績”或獲得上級獎補資金,社會資本是為了謀求施工利潤,雙方一拍即合,以做基建的思維來做特色小鎮,其結果可想而知。
如何破解特色小鎮質量不高的難題
目前來說這是一個難題,不能操之過急。我國還處于一個快魚吃慢魚、掙快錢的階段,很少人能夠沉下心來精益求精做事。此時要想真正做好一個特色小鎮項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時間內大量推廣,質量勢必難以保障。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發展逐漸進入一個由追求速度到追求質量的階段,如果多數國民像宋朝時一樣有生活品味,做任何事質量自然會提高。相信大浪淘沙,各行各業一定有人、有項目會脫穎而出,讓人眼前一亮,特色小鎮也同樣如此。
如何看待一些特色小鎮建筑采用外國風格
近年來,我國有些地方建了一些外國特色的風情街,我對這些項目沒有深入了解,不好妄加評論,不過從歷史上看,我們國家在吸收外來文化方面一直是有優良傳統的。佛教并不是我國原創,但是千百年來已經完全深入人心,并誕生了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宗派——禪宗;乒乓球也不是我國原創,但不影響它成為國球;上海外灘矗立著風格迥異各國特色的建筑,卻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所以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從大的方面看,是一件好事,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也不能鼓勵不顧自身條件、東施效顰、低劣地模仿。
如何看待特色小鎮的房地產化
對于特色小鎮的房地產化現象,個人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如果這個項目還能房地產化,房子有人買,有人接盤,說明項目有投資的價值,這對項目的順利落地有利;如果建成的房子沒人買、沒人租,那么項目是比較難落地的。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建成的房子賣了后沒人住,形成新的“鬼城”。同時也要防止一些風景名勝等稀缺資源被少數人合法占有,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秦嶺違建項目,如果在項目策劃初期,被包裝成“XX康養特色小鎮”,結果會怎樣?
如何借鑒國外經驗、政府部門如何操作
國外特色小鎮多為歷史悠久、自然形成的,我們國家也不能操之過急。國家在倡導特色小鎮時,如果有獎補資金,建議不要補建設,而是補運營。地方政府在推進特色小鎮時,應該想一想:
該小鎮是否與國家城市化發展的歷史趨勢相匹配?小鎮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基數是否足以支撐項目?
特色小鎮如果可以被輕易的復制,還能叫特色嗎?什么東西才是別人不能或不容易復制的?
小鎮為誰服務?誰應該買單?比如你建一個體育小鎮,誰會來?會有那么多人來嗎?
項目決策者如能把項目投資當成花自己的錢去想、去做,許多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文章來源:大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