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截止到目前,圍繞特色小鎮的發展,最大的爭論應該是特色小鎮的地產化問題,最大的共識應該是特色小鎮的產業支撐問題。這背后又衍生出政策性越來越強的特色小鎮的發展將向何處去的問題——面對國家主管部門頻繁出臺的調整政策,很多人會問,特色小鎮是不是風停了?特色小鎮還值得做嗎?
做出這種提問的,多是將特色小鎮理解為變相的房地產開發的人和機構,那些基于產業基礎順勢進行特色小鎮建設的項目和案例,倒沒有過多的關注來自政策層面的調控。
據了解,確實存在不少房地產化的特色小鎮開發項目。這一方面與很多參與特色小鎮開發建的企業多為地產轉型為主有關,另外,地方政府依托特色小鎮變相賣地、買家依托特色小鎮變相圈地的情況很多。而且,對很多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賺過賣地和房地產的快錢以后,對其他的賺錢方式會很不習慣,對產業更是不到逼不得已不會真做,無論是面對特色小鎮還是其他如領域的創新創業,依然無法擺脫賣地和房地產開發的思維。
據專家看來,圍繞特色小鎮的發展,行業也正在出現明顯的分化:有很多人和機構還在猶豫和彷徨于要不要進軍特色小鎮,也有很多人和機構還在精心設計于通過特色小鎮變相圈地和討論國家補貼,同時,也有很多企業已經在特色小鎮的市場布局中占據先機,不但實現了單體項目的盈虧平衡和持續性收益,而且,在市場布局上不斷攻城略地,騰挪于正在經歷的這三到五年的特色小鎮戰略機遇期——在這些企業看來,特色小鎮在中國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如何做和在哪里做的問題。
特色小鎮這種尺度,與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村落一樣,都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完整市鎮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中國品質化人居空間供給的必然構成,這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規律使然。
從長期來看,對很多地區都具有建設的可能性,哪怕是在傳統認知中最邊遠的山區,也會出現一個百萬級乃至三百萬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城市,在這些地區的周邊,做一些小鎮是完全可以的。
專家認為,全國絕大部分的地區都可以做小鎮,小鎮將成為中國人居環境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數量上不僅是幾千個,還會有更多的小鎮出現。而且,正是通過特色小鎮的建設,來實現所謂的傳統邊緣地區與世界對話,推動本地獨特資源的價值化和品質化變現。當認識到這一點,就知道圍繞特色小鎮的發展,有多少機遇值得抓住了。
文章來源:特色小鎮科技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