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成為國內僅次于春節的長假后,國慶的旅游消費屢創新高。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國慶假期前四日旅游消費再創歷史新高,國內旅游收入4526.3億元,同比增長8.58%。
盡管國人的旅游消費習慣已然建立,但高消費高頻次的旅游風口上,仍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國慶期間游客過于集中,物價飛漲、交通堵塞、名勝景點承載量過大等問題。一方面是原本有名的景點游客超載,旅游體驗下滑,另一方面不少本意是發展地方經濟而興建的特色小鎮卻大多無人問津。
缺乏流量與名氣、同質化、地理位置偏遠都成為阻礙眾多特色小鎮成為新一代風景名勝的原因。但與此同時,不少熱愛旅行的家庭和年輕人也開始反思“七天長假,兩天在路上,四天人擠人,一天在休息”是否能起到節假日放松的效果,因而新一代主打“近城市、遠喧囂”的山水療愈小鎮開始崛起。
文旅特色小鎮的最初形態是以江南六大古鎮(周莊、同里、甪直、西塘、烏鎮、南潯)和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城古鎮,游客早期的旅游需求就是對這些古城古鎮的觀光游。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文旅小鎮的需求升級為休閑度假游,原有的古城古鎮向休閑度假小鎮轉型升級,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袁家村、彝人古鎮等新建文旅小鎮。
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鎮”,由此有了“文旅特色小鎮”的概念;2015年以后,以古北水鎮、拈花灣為代表的文旅小鎮已建成投入運營,標志著文旅特色小鎮向成型階段轉變;自2016年開始,國家及地方層面陸續公布特色小鎮培育目標,其中文旅特色小鎮占比最多,文旅特色小鎮開始轉向全面發展階段。
目前大多數特色小鎮存在同質化嚴重、體驗感不足、缺乏內容為中心的IP支撐的問題。相比純粹的地產項目,青青小鎮更重視放松身心和回歸自然。因為有了Kiss熊這個IP,青青商街、青青食堂、Kiss 熊游樂場、Kiss 熊中心廣場等場景也讓小鎮變得生動起來。
過去半個世紀,中國的城市化主要表現在高端產業和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一線和超一線城市負荷過重,而鄉鎮卻大規模衰落,但進入城鎮化的下半場,這種形式開始發生逆轉,國家提出特色小鎮的打造就是最為明顯的信號。
客觀上講,過往人們過度集中于城市,既有城鄉資源不均衡的影響,也有鄉鎮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緣故。然而隨著網絡、交通等基礎建設完善,以及政府的有意推動,人們可以重新作出選擇的時機已經到來。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未來20年,小鎮才是城市最重要的消費載體。“工作在都市,生活在周邊”不僅是發達國家為追求生活品質避開城市病的選擇,也會成為國內城市居民們的將來。
文旅特色小鎮發展模式
截止到2018年7月份,全國共有22個省份提出特色小鎮創建計劃,總計劃數量已超過1500個,其中文旅特色小鎮計劃數量超700個。此外,住建部陸續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共403個,其中文化旅游類型的特色小鎮共253個,占比為62.8%。
文旅特色小鎮的商業模式主要包括五個層面,分別為土地一級開發、二級房地產開發、產業項目開發、產業鏈整合開發、城市建設開發。
土地一級開發可以通過工程和土地升值獲取收益;二級房產開發包括城市地產、旅游地產和工業地產開發,主要通過銷售收入、回收經營收入、租賃經營收入的方式獲取收益;產業項目開發階段包括特色產業項目開發和旅游產業項目開發兩大類,其中特色產業項目包括當地特色產業開發、產業孵化園、博物館等項目,旅游產業項目則包括主題公園、景區、度假地產等項目;產業鏈整合開發階段則是將旅游產業與特色產業整合,構建成產業生態圈;城市建設開發包括城市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在產業項目開發及產業鏈整合階段,主要盈利方式為小鎮和特色產業項目的持續經營收益。
文旅特色小鎮是以文化和旅游為特色的小鎮,根據文旅產業與特色產業的主導關系不同,文旅特色小鎮可分為三種發展模式:“旅游驅動”模式、“旅游+產業”雙驅動模式以及“旅游從屬”模式。
“旅游驅動”模式即旅游業是小鎮的核心產業,小鎮旅游資源強,其他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由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旅游驅動”模式的文旅特色小鎮開發模式以政府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為主,國內的傳統古鎮、早期旅游小鎮大都屬于此類發展模式。“旅游驅動“模式下的特色小鎮具備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功能,其盈利模式主要以”門票+旅游經營性收入”為主。
“旅游+產業”雙驅動模式即旅游產業是主導產業;在旅游產業的帶動下,農業、旅游地產、文創產業等蓬勃發展,旅游業與特色產業疊加融合驅動發展。在此模式下,大多數都是企業主導的開發模式;盈利模式為旅游產業收入+特色產業收入,其中旅游收入以門票+旅游經營收入為主。
“旅游從屬”模式的特色小鎮即旅游業是小鎮的特色引領產業,主要依托小鎮內的特色產業(食品工業、文創產業、藝術產業等)發展。在此發展模式下,小鎮的旅游功能相對薄弱,盈利結構中,特色產業收益占主體,旅游產業收入相對弱化。
文章來源:特色小鎮創建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