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市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素有“湘北門戶”之稱,是岳陽市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臨湘市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浩瀚長江流經西北,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港澳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歷來是商賈云集和兵家必爭之地。臨湘市還是“全國田徑之鄉”、“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擁有浮標特色產業,區內已開發有五尖山、龍窖山、黃蓋湖、6501人工湖、龍潭湖、“十三村”等景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初具規模,已成為臨湘三產領域龍頭產業之一。
一、發展困境。
近年來,臨湘市政府力主將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戰略支柱型產業,但因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原因,旅游業發展較周邊地區相對緩慢,導致各景區開發程度較低,特色不明顯、布局不合理。臨湘市旅游框架體系雖已基本形成,但接待機構條件差、利用率不高,尤其是八大遠離城區的旅游景區,可供接待的酒店、民宿和娛樂設施十分缺乏,極大的限制了游客在當地的游玩質量和游玩時間。
項目規劃區內旅游資源綜合價值一般,較突出的是生態環境資源,缺少壟斷性的核心吸引物,與周邊地區相比競爭優勢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突破發展困境,尋找旅游發展新動能?如何重構臨湘旅游資源,打造臨湘區域旅游核心吸引物?以及如何利用政策優勢撬動臨湘旅游業發展,推進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就成為臨湘市旅游業發展即將解決的難題。
二、突破思路。
(一)借力政策,確立“旅游+體育”,構建體育旅游新業態。
隨著體育旅游及特色小鎮相關政策的逐漸推進落實,體育產業市場化、休閑化、體驗化趨勢加強,并與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逐漸趨于融合式展。作為新常態下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體育小鎮融合了體育、旅游、文化、健康等多種產業,將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與抓手,成為特色小鎮發展中的亮點。項目地具有豐富多彩的秀水、幽竹、草海、奇石、謎洞等自然資源,尤其是臨湘具備“全國田徑之鄉”“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開發體育旅游的先天優勢,輔之以臨湘的特色產業浮標,為體育小鎮的開發提供了天然的場地環境和特色鮮明的產業支撐。基于此,項目確立了“旅游+體育”主題方向,打造“專業體育+休閑體育”,構建臨湘體育小鎮,形成體育旅游新業態,打造運動養生新方式。
(二)重構資源,理清項目六大建設運營關鍵要素。
通過分析項目地潛力,發現項目地完全具備區位優勢、空間規模、專業賽事、產業基礎、大眾參與、消費釋放等六大要素,滿足構建知名體育小鎮的潛質和條件。
地理區位——距離主要客源地車程1~2小時內,項目地與武漢、長沙兩大省會城市車程均在兩小時內,坐擁兩湖優質客源。
空間規模——本項目規劃控制范圍為33.76平方公里,可延伸發展空間大。
專業賽事——臨湘是全國田徑之鄉、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是浮標之鄉,具備定期舉辦各種全國性專業體育賽事的能力。
產業基礎——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縱向上包含體育制造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橫向上包含體育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依托浮標產業發展起來的臨湘國際垂釣園,是目前品質級別較高的戶外體育休閑類產品。
大眾參與——小鎮的開發要與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臨湘依托秀水、幽竹、草海、奇石、謎洞等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可舉辦多種大眾旅游項目,吸引大眾游客參與,形成大眾戶外運動、觀光體驗、鄉村旅游等一系列休閑旅游產品。
消費釋放——項目地內的忠防鎮和旅游服務帶在繼體育運動之后,可成為未來體育小鎮的消費釋放集散地,為游客提供特色購物、康體養生等一系列配套服務。
(三)基于體育小鎮“2+X”模式,確立臨湘小鎮四維開發模式。
1、體育小鎮“2+X”模式。
項目組基于對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體育小鎮的綜合研究判斷,將體育小鎮開發運營模式總結起來就是“2+X”模式。“2”指的是體育硬件產品和體育軟件產品,硬件產品主要指的是舉辦體育項目的場地、場館、產業支撐、設施等,軟件產品主要指的是賽事舉辦、論壇、培訓、服務等。“X”是休閑體育,包括戶外運動、戶外探險、騎行、攀巖、登山、馬拉松、漂流、熱氣球等與旅游相結合的休閑體育項目。
2、臨湘小鎮四維結構開發模式。
項目組對純粹的體育小鎮開發模式進行了突破性的變革,構建了四維結構的開發模式,使項目地旅游資源與體育項目相結合,對純粹的體育小鎮進行了突破性的變革——讓硬件軟件更加完善,讓配套自我造血、讓消費拓展延伸、讓商業模式優化、讓開發風險降低,進而形成一個戶外運動聚集區、一個大型賽事舉辦區、一個大眾游客健身區。
文章來源:綠維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