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區是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縣區級試點,白坭鎮被區委賦予“高標準建成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示范鎮”的重要使命,其中富景社區主動作為、先行先試,立足城鄉融合,打造特色小鎮帶動鄉村振興樣板;圍繞富民興村,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瞄準留住鄉愁,探索基層善治新路徑,實現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富景社區位于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北部,是佛山市第一批特色小鎮、廣東省第三批特色小鎮——三水白坭文創小鎮的核心區域所在。這里是三水農村綜合體制改革的發源地,新白坭人融入社區探索得到國家民政部肯定;中社村“黨建統領、三治融合、四會聯動”鄉村治理模式得到中宣部肯定。2019年以來,富景社區獲得了廣東省首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社區)、廣東省鄉村振興大擂臺優秀村等多項殊榮,今年上半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備選村。
探索“祠堂+文化” 以景載鄉愁
村中巷道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無雜物堆放、綠樹環繞河水清澈,在白坭鎮富景社區祠巷村,處處都能感受到人居環境整治所帶來的喜人變化。隨著人居環境逐步提升,現在富景社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經常有游客前來打卡觀光。富景社區積極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級長效管理機制,目前28條自然村率先通過區級干凈整潔村考核驗收,通過率達100%。在佛山市2020年第三季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檢查中,富景社區還取得暗檢村第四名的成績,獲得100萬獎金獎勵。
擁有千年文化底蘊嶺南古鎮的富景社區,以文化特色為引領,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大力推動古祠堂活化,以1個多功能活動中心+N個活動組織的“1+N”思路,探索“祠堂+文化”新模式,暢通基層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渠道。建于1511年的陳氏大宗祠,活化后建有宗祠文化館、家風家訓館等場室。隨著13個文體協會、農村社會組織等相繼成立,陳氏大宗祠成為黨建、文體活動、社會組織孵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新陣地,新白坭人融入社區的重要平臺,是基層善治的重要載體。富景社區黨委書記倫郁明告訴《小康》記者,目前,富景社區已成功打造了陳氏大宗祠、中社公祠、鄧氏大宗祠、陸氏宗祠等5個“祠堂+文化”示范點。發源于的白坭的三水“祠堂+文化”模式成為廣東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項目。
坐擁西江天然稟賦,富景社區龍舟文化底蘊深厚。“龍舟比賽是村民最喜愛的文體活動之一。每年各村村民都會自發舉辦多場龍舟賽。”倫郁明介紹,看到當地人對于龍舟文化持續不減的熱情,富景社區對本土歷史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點進行追溯挖掘,打造“嶺南書院”、“中國功夫”、“龍舟文化”、“疍家文化”、“農耕文化”等五大文化IP,與文創產品、手信、音樂、美食、市集等實物及活動形式創造性融合。2018年以來,該社區成功打造西江非遺美食文化節、新年徒步文化節、鄉賢文化節等西江文創節慶文化子品牌,通過創新與傳統融合,推動文化振興。
打造文創品牌實現富民興村
富景社區以“人才+平臺+農耕文化IP”為模式和驅動力,重點推進四大細分領域產業體系建設,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富景社區積極推進“文創+旅游”產業。2019年,富景社區將舊糧倉和糧食加工廠舊址改造成為糧食博物館,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多媒體等形式,從糧食的起源、種植、加工多角度,展示當地糧食變遷歷史與農耕文化。富景社區重點建設雁鵝夕照、良倉廩實、古渡勝市、中社荷風等片區,開發特色旅游線路,形成“游古村、品文化、逛花田、嘗美食”的旅游品牌。2017年以來,共計吸引游客超100萬人次。
富景社區借助文創思維,將文化、科技與農業要素相融合,推進“文創+農業”產業。西江農業園掛牌成立廣東省農科院博士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特色產業基地,大力發展高值精品農業,如畝產100萬元的金線蓮、年產18造的水培蔬菜等;通過創意包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發展親子采摘的觀光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2019年沙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40萬元,村民年人均分紅11500元,同比增長翻一番。
古村落三巷古村發展的中國漆藝文創村項目,是打造“文創+藝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富景社區積極打造“漆墨耀西江”文創品牌,現已引進喬十光、蔡克振、蘇星等國家級大師工作室。今年國慶期間,喬十光漆藝工作室迎來首個開放日活動,位于嶺南特色體驗區的鄧氏大宗祠中國漆藝展示館舉辦漆藝沙龍講座和漆藝手工體驗課。
富景社區創新探索打造“鄉村網紅”的新路徑,推進“文創+服務”產業。今年9月,全國首個鎮級快手創作者學院落地白坭。中社村60歲的老村長何文勝也追趕潮流,學起了短視頻創作。他發布的農耕文化、秋收節活動等作品,收獲不少好評,也助力白坭快速“出圈”。
培育新鄉賢,助推基層善治
近年來,富景社區不斷提升基層善治水平,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通過構建“黨建統領,三治結合,四會聯動”的基層治理體系,有效破解農村治理能力協商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發展資金不足等問題。助力三水區獲2019年度中國十佳民生決策榮譽。
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蘊含著崇德向善的力量。富景社區不斷挖掘和培育“新鄉賢”,充分發揮新鄉賢在產業發展、鄉風涵養、基層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中社村通過家鄉建設委員會和鄉賢慈善會,籌資近400萬元進行美麗文明村居建設和完成中社公祠重修,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鄉賢慈善會和家鄉建設委員會的成立,有效解決了農村發展人才資源缺乏和不可持續的問題,匯聚了更多的正能量為本土鄉村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文章來源:小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