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察一座城鎮的肌理與脈絡時,多數人會選擇站在最高點俯瞰,因為那樣清晰而完整。但當你想走進石灣,最合適的一定是平視。因為定義與構成這座小鎮氣質的,是藏在街頭巷末里不起眼的陶藝工作室;是外表無奇卻內有洞天的舊廠房;是百年古窯薪火不息的文化傳承;是傳統紅陶與新式瓷磚的碰撞交融;是熱愛石灣,極具本土情懷的人們和他們的故事。
從藝術家到企業家,從外來者到新居民,他們是石灣打造中國陶谷小鎮三年路上生動跳躍的音符。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石灣陶谷逐漸成為更具代表性的特色品牌,既有厚重深刻的文化內涵,也有年輕活力的創新創意,為全國特色小鎮發展書寫了新的樣本。
新生代崛起
為創新注入力量
當古老的柴燒工藝遇見年輕人大膽奇妙的創意靈感,會產生多大的能量?在第三期陶谷創意市集的現場,來自廣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的同學們給出了答案。
區別于傳統柴燒的精貴雅致,他們所制作的柴燒茶具器皿以石灣紅陶為原材料,槐柳和石頭為點綴,更追求樸拙無華的自然原始美,寄寓著讓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慢下來的設計理念。攤位前人頭攢動,幾位學生熱情地回答著前來詢價了解的人們,面對砍價時還有些不知所措。
“可以試驗看看我們的文創設計,是否會受到大眾和市場的接納和歡迎”,陶谷創意市集集中于創意陶藝、原創手作、家居軟裝、創意美食等四大新興業態,與陶谷企業鏈合作,實現“陶+”生態融合的創意市集,幫助攤主提高產量、形成產業,最終孵化落戶,自開辦來就得到不少年輕創業者的青睞。
傳統藝術所呈現的大多為過去的生活方式、生活狀態,如何貼近當下,新一代陶藝人正在用文創設計的方式,行走在傳承與創新之間。
與柴燒器皿緊鄰的,是來自陶藝品牌“酉物”的生肖公仔。因更年輕化的審美,這些公仔備受市場青睞。其品牌創始人正是劉勝記第六代傳人伍蔚蔚,出身于石灣陶藝世家的她,既深諳石灣傳統陶藝之道,又擁有學院教育經歷,是最早入駐南國陶源藝術設計創新工場的陶藝家之一。
酉物工作室
南國陶源藝術設計創新工場位于中國陶谷柒號倉片區,目前有20多名青年藝術家入駐,是佛山首個陶文化主題文創設計孵化器。青年陶藝家進駐后除設計創作,生產、銷售等環節都由團隊輔助完成,極大程度解決了青年陶藝創作者缺場地、缺設備、缺團隊、缺營銷、缺資金的問題。創新工場建立僅半年多,合作孵化創作產品已超過100款,投入產業化超過30款,轉化率超過30%。
中國陶谷柒號倉片區
拐入石灣老街忠信路的一條巷中,就能看到這座經過改造的紅色舊廠房。推開大門,正廳里幾位青年陶藝家共享著一個創作空間。曲力鑫正全神貫注的捏著一個迷你小獅子,圓瞪的眼睛和前伏后翹的身姿,生動諧趣。“石灣陶藝很有趣兒,像這樣一個小獅子,就是對傳統舞獅元素的夸張運用”,這個說話帶著兒化音的陶藝家來自中國地圖的另一端——黑龍江。
原本在當地做美術老師的他因為一次學術交流來到石灣,偶然被一件石灣陶塑所吸引,之后就變成了陶藝“迷弟”,毫無猶豫地選擇留在石灣。
幸運的是,中途入門反而給了他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借鑒銅塑肌理創作陶藝作品、探索玉石與釉融合……在創新運用上,他不受傳統限制,總能“腦洞”大開,創作風格大膽有趣。
無獨有偶,被石灣陶藝吸引后留在石灣的,還有魏華這樣的學院派教授。位于創新工場隔壁的“大庸堂”眾創空間,是魏華2014年為青年陶藝家創立的自由創作空間,多次籌辦中日韓陶藝交流展、大學生陶藝大賽等活動。去拜訪魏華時恰逢周末,來自澳門的學生交流學習隊伍正與石灣的陶藝家們共同進行創作,在探討中不斷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魏華大學畢業后就在石灣工作了十年,后因創作離開不到一年,一本《石灣陶展》又把他喚回了石灣。以旁觀者的心境再看那些熟悉的作品,魏華突然覺得,“其實石灣公仔一直都是當代的”。回歸后,他的創作擺脫了學院體制的模式和約束,誕生了更反映當代人情緒的“新公仔”。
在2019佛山(禪城)陶藝建陶設計周上,“石灣杯”青年陶瓷大賽選擇在舉辦的第十個年頭,以“人物”為創作主題。魏華作為策展人,在這次策展語中寫到,“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我們期待青年陶藝家的創新思維與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連接,關注身邊、觀照自我、關心‘人’。”
魏華認為,石灣陶藝始終反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情緒與思想,這既是石灣陶藝傳承不息的核心,也是它未來發展的方向。
跨界與出圈
用創新助力產業升級
石灣素有南國陶都之稱,制陶史可上溯至五千年前。傳承和創新,一直是這個行業的熱門話題,而時代的需求和市場的變化,讓石灣陶藝始終保持著求新求變的特性。
傳統石灣公仔的創作格調以仙、家、道、佛為主,而潘柏林曾以《回娘家》這一通俗主題的作品,創新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應用,開創了以民俗風情、日常生活為表現題材的作品特色。拙樸傳神、幽默詼諧的作品風格,一直以來深受大眾喜愛。
潘柏林作品 《回娘家》
如今,六十多歲的潘柏林依然高產,創作到凌晨2、3點更是常態,絲毫不遜于年輕人的“996”。潘柏林笑著拿起手機說,“不過半夜創作到兩三點時,也還是會忍不住玩下手機再睡。”
功底深厚、技法純熟的陶藝大師們,不僅肩負著傳承的工作,也在以敏銳的觸覺把握著時代的變遷。比如青年陶藝家們提倡的“跨界”、“出圈”,在本土陶藝大師眼里也并不陌生。
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封偉民為騰訊一款游戲所創作的“霸王崛起”陶塑公仔一經推出就吸引不少人的目光。陶藝“手辦”的形象,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時空界限,首次走進了“二次元”這個圈子,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演繹,激起了巨大的反響。
封偉民作品 《霸王崛起》
這次嘗試,不僅為封偉民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石灣傳統陶塑人物創作開拓了更多的途徑。“陶藝正在反哺制造業、實業,為其提供新動能。”石灣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吉亮說道。無論是潮流的文化品牌、新奇的文創設計,還是跨界產業結合的可能性,陶谷小鎮通過文化品牌開展創意生產,以文化輻射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切實為石灣陶藝煥發新活力添了一把薪火。
某種意義上,從曲力鑫到魏華,從封偉民到潘柏林,留在這里是因為他們懂得石灣陶藝的過去,也看到了石灣陶藝的現在和未來。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兼具民間性、時代性與藝術性的石灣陶藝,承載并延續了石灣的文脈,也賦予了陶谷最重要的人文精神,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
顏值與內涵兼具
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走出創意市集,可以看到南風古灶景區邊的陶谷景點觀光專車。專車串聯大霧崗森林公園、石灣酒廠、柒號倉藝術設計園等9個陶谷核心景區。
都說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城市,而文化地標就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漫步在陶谷小鎮中,總能驚喜遇見保留著原來風貌的老街巷。這是石灣通過“繡花針”式的城市小改,重新活化歷史,恢復原來的城市肌理和脈絡的成效。
陶藝周開展后,承包活動四大主題展覽的新石灣美術館也隨之亮相。新石灣美術館是由石灣酒廠集團打造的,非營利性、公益性的省級民營美術館,由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的梁江擔當總監。
新石灣美術館
美術館是一個城市活力的催化劑。能吸引到梁江這樣的專業人士,是石灣酒廠近年來積極探索文化遺產推進文化繁榮的戰略思路。除了新石灣美術館,嶺南酒文化博物館、“朱紫街”原址復原等系列工程,都是石灣酒廠以搭建嶺南酒文化傳播平臺和體驗平臺,建設粵酒文化品牌,從而振興粵酒產業的表現。
中國陶瓷博物館·漢陶專題館
同樣,憑借強大的產業基礎,宏宇集團通過轉型文創產業,投資建設的石灣古鎮文創園和南風古灶,也相繼打造了中國陶瓷博物館·漢陶專題館,為陶瓷產業發展添磚加碼;修繕了豐寧寺、蓮峰書院、寶峰塔等石灣地標性建筑,在南風古灶推出“陶醉”品牌線路,助力陶谷小鎮文旅融合發展。
“集團根植于石灣這個陶瓷產業發展的源頭地,投入建設這些項目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石灣、了解陶瓷,不只是文化,還包括工業、產業發展的脈絡。”南風古灶總經理、石灣古鎮文創園副總經理張瀅說道。
大霧崗森林公園
今年陶藝周的開幕式放在了大霧崗森林公園,以此為契機,讓更多人看到了煥然一新的、高顏值的石灣西片區。文脈傳承了石灣的文化精神,地脈則重塑了陶谷小鎮的生活美學。博物館與美術館讓石灣釋放更多元的可能性,歷史建筑讓居民重拾文化鄉愁,將人的生活與與小鎮的發展相聯結,構建“城產人文”高質量融合的小鎮風貌。
2019佛山國際手工瓷磚設計大賽作品展
隨著“硬件”項目相繼投入使用,陶藝周作為“軟件”建設的一大重心,以多項活動創新實現了陶藝與建陶的深度融合。比如首次舉辦的建陶與陶藝融合的手工瓷磚設計比賽,“千陶萬家進網點”的文化傳承工程活動,不僅讓建陶產品有了文化屬性,也讓陶藝文化帶進百姓家居生活。更重要的是,陶藝周以高規格、高定位的設計比賽、展覽、論壇,為人才、資源、資本進石灣提供了極佳的發展平臺,讓陶谷小鎮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打造設計產業高地
科創激發轉型新活力
3年來,陶谷小鎮已實施22個重點項目,投資總額50多億元,其中民間投資占比達85%。按照政府引導、市場為主、多方參與的原則,石灣不斷通過三舊改造,更新產業空間,出臺《中國·佛山石灣陶瓷創意谷產業集聚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石灣鎮街道特色小鎮星級企業成長促進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對創新企業開展獎勵,激發民間投資。民間企業在文化產業的投入與規劃,強力助推了陶谷小鎮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
泛家居創意園
除了南風古灶和石灣古鎮文創園兩大雙創園區,泛家居創意園、廣東(佛山)軟件產業園等眾多園區平臺都在發揮著聚合作用。以“一谷十園”為產業載體,陶谷小鎮在2.6平方公里內建成超過30萬平方米的孵化平臺,聚集了科創服務、陶瓷科技、文化創意等各類創新公司1000多家,云集文化、創意、設計人才近2萬人。這之中,佛山市清美工業設計策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下稱“清美研究所”)自2018年9月落地石灣后便備受矚目。
佛山市清美工業設計策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
一年的時間,清美研究所的團隊規模在不斷壯大,從最初的的11人變成現在的24人,已經與不少本土企業展開了合作。“這一年里增加了大量的業務,給了我們的研究人員開拓眼界、深入探討研究的機會”,除此之外,在經過近半年對禪城中小企業的走訪調研,清美研究所發表了《禪城區陶瓷企業工業設計發展現狀白皮書》,全面專業地分析了目前工業設計所面臨的的困境和難點,其中主要是基礎研究的缺失,對用戶體驗的忽略。
“在基礎研究上做好,才有創新產品的出現”,清美研究所副所長湯重熹認為,產品設計出來是給人使用的,而基礎研究就是研究人們的生活方式。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石灣率先從國外引進了中國第一條現代化衛生潔具生產線,開創了國內現代化大規模生產衛生陶瓷的歷史,但如今,大部分衛浴產品在創新設計上面臨瓶頸。清美研究所就針對中國人在衛浴空間的痛點進行了基礎研究。如中外人民臀部形狀的區別,引出了馬桶坐板設計的需求;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造成糞便粘馬桶的情況差異,引出馬桶在防粘性能的調整等。
“一個企業、一個產品、一種文化發展到一個較成熟的階段時,人們很少會從基礎層面去構思、去解決問題。”湯重熹認為,石灣陶藝也可以通過基礎研究,調查老百姓的家庭結構、生活結構、人口結構,了解知道現代人待人接客的方式,從而尋找新的設計思路。
陶谷小鎮的設計生力軍并不局限于陶藝領域,清美研究所在“以設計助推智造”上,以科技創新為主線,為陶谷小鎮的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突破點,找到新的發展途徑。
依托陶瓷產業基礎,陶谷小鎮以“文創+科創”雙輪驅動產業升級,為傳統產業大鎮的新舊動能轉化提供了經驗,在全國特色小鎮中脫穎而出,入選為全國首批15個特色小鎮典型案例之一。
以匠心打磨特色小鎮,是中國陶谷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沒有開發一平方米的房地產項目的情況下,陶谷小鎮通過針灸式改造出了50萬平方米以上的產業空間,讓舊村莊重獲生命,以舊廠房搭建藝術舞臺,將工業基地變成文化活教材。
石灣公園旁的青年創客人才公寓
小鎮的美學在于小而美,小是經濟的、內部的改造,而非外在硬件的、破壞性的開發,將城、景、生活糅合在一起,才是“城產人文”相融合的特色小鎮。
在創意市集開市前,觀光車正載著從各地前來的游人們,忙碌地穿梭在各個園區景點之中。青年陶藝家擺設出各式創意十足、造型可愛的鼠年生肖公仔。陽光照在公仔光滑的釉面上,折射出亮眼的光彩。
文章來源:佛山石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