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近期在網上熱傳,名單中最讓人唏噓的是白鹿原民俗村。當媒體實地探訪白鹿原民俗村時,發現昔日網紅景區如今荒草叢生,部分建筑已經被拆除,整個民俗村幾乎空無一人。
白鹿原民俗村起點很高,它先天帶有《白鹿原》文學濾鏡,并且在特色小鎮“遍地開花”前搶占了開張先機。2016年7月,國家相關部委決定聯合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特色小鎮逐漸興起。白鹿原民俗村在此之前就已經開業,5月1日當天客流量達12萬人次,日接待游客量一度達到15萬人次,一躍成為文旅市場“頂流”。
起點如此高的網紅小鎮,如今為何會躺在“死亡名單”?前后強烈反差引人深思。去年3月,白鹿原民俗村被貼上拆遷告示,其實衰落跡象早有預兆。媒體探訪發現,游客數量2017年就開始銳減,商鋪也紛紛關門。計劃的兩期項目實際只進行了一期,號稱投資3.5億元、占地1200畝,實際只投資7000萬元,占地70余畝。
最直觀的原因是區域內競爭導致客流分散。白鹿原民俗村開業不到一年,一座白鹿原就出現了三家民俗村,同質扎堆問題嚴重,這和缺少規劃脫不了干系。發展過程中,擴張過快導致文化含量較低,打著民俗旗號賣全國各地小吃,到處都是“白鹿原老酸奶”“黑娃鐵板魷魚”“田小娥粉湯羊血”,游客找不到《白鹿原》描繪的民風民俗,體驗不到關中文化,就會“用腳投票”。曾經被冠以“成都清明上河圖”的龍潭水鄉、“湖南閃亮之星”常德德國小鎮也存在類似問題,“小吃一條街”最終淪為“空心鎮”。
還有違規用地問題。白鹿原民俗村土地未批先建,租賃農村集體土地用于非農生產建設。類似的,貴州省萬年縣貴澳農旅數據小鎮違規占用農用地也被除名,這說明,違法違規用地以及房地產化傾向都是不可觸碰的紅線。
反觀一些精品特色小鎮,比如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江蘇句容綠色新能源小鎮,無不是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客觀研判本地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傳承傳統文化。
2018年以來,“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每年都會引起關注,這是特色小鎮動態調整的體現,也為一些“問題小鎮”敲響了警鐘。白鹿原民俗村只是諸多“問題小鎮”的縮影,媒體探了又探、無數網友扼腕嘆息,實際上仍對特色小鎮承載精神寄托、傳承文化積淀寄予厚望。
就像白鹿原民俗村的項目發起初衷,“白鹿原神秘而厚重,我們不想將它的歷史文化鑲在框里、掛在墻上,而是讓人們不僅看得見,還摸得著、感受得到”。這種期望不是用錢砸出來的,需要有做成“百年工程”的氣魄,讓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彰顯特殊地域文化氣質。
文章來源: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