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互聯網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地區經濟發展,讓互聯網解決民生和安全教育等問題,這便是互聯網小鎮。
2015年6月,新華網同國家權威機構、行業領先公司一道,打造了“互聯網小鎮”概念,并于當年啟動了“千家互聯網小鎮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內,在全國推進千家互聯網小鎮落地建設。
通過采用下一代互聯網先進技術將信息化與傳統產業、政務、民生、基礎設施等廣泛鏈接、深度融合,從而實現公共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政務管理與民生服務全面互聯網化、加速電子商務與O2O服務快速發展,以及充分保障信息網絡安全,帶動城鎮居民互聯網文化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促進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一、互聯網小鎮的內涵
“互聯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載體、智慧城市典型應用,指城鎮、鄉村、社區、街道、開發園區、學校等廣泛采用“互聯網+”解決方案,實現基礎設施、政務、民生、產業、安全、教育等與互聯網的泛在連接與充分融合,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政務服務能力、經濟發展活力、居民生活品質,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網小鎮”是互聯網+解決方案的綜合應用平臺,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載體、智慧城市和物聯網的典型應用。“互聯網小鎮”由互聯網+基礎設施、互聯網+政務、互聯網+創新創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民生、互聯網+安全六大模型組成,主要面向“互聯網+”垂直領域的信息消費市場的產品供應。
“互聯網+”小鎮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是以互聯網產業或“互聯網+”特色應用為依托,具有明確產業定位、互聯網應用基礎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小鎮注重大視野、新業態,突出發展“互聯網+”特色主導產業,既是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新型社區,也可成為“園中園”、“鎮中鎮”,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綠色化融合發展的新形式。
二、互聯網小鎮的建設模式
1、互聯網+政務
全面開展“小鎮”各政府部門的政務建設。打造“小鎮”一站式移動政務服務大廳,構建網格化社會治理信息服務平臺,用“信息直達”密切黨群聯系,用“數據跑腿”替代群眾跑腿,通過指尖上的政務服務構建起安全可靠、覆蓋全面、功能完備、移動高效的移動互聯網政務公眾信息服務體系。
2、互聯網+產業
按照“政府扶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受益”的原則,推進開發園區信息服務平臺與中小企業的“企業直通車”建設。完善服務職能,創新服務手段,提高中小企業在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多個環節的工作效率。打造集手機網站、微信公眾號、APP客戶端、Html5輕應用、彩碼二維碼、互聯網營銷推廣等服務于一體的平臺方案,助力企業開展移動電商,加速鄉鎮中小企業發展騰飛。
3、互聯網+旅游
形成以互聯網+營銷、服務、管理為一體的智慧旅游新形態,全面解決傳統景區問題。
互聯網+旅游營銷:幫助景區實現多樣化旅游信息推介和形象宣傳、多途徑電子票務。
互聯網+旅游服務:實現景區智能導覽、景區三維實景、推薦旅游地商圈等多種互動營銷服務方式以提升旅游體驗。
互聯網+旅游管理:實現完善的員工管理、代理管理、景點管理、大數據分析等管理功能。
4、互聯網+教育
持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互聯網+公共教育與文化服務平臺,打造定制化的“數字圖書館”、“手機學習館”。
構建創業創新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建設先進云教室,打造創客空間,讓小鎮居民都可以通過“創客”、“眾籌”、“眾包”等方式獲取大量知識信息,對接眾多創業投資,引爆無限創意創造,推動地方經濟轉型發展。
5、互聯網+智慧社區
整合原有分散信息,實現社區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完善社區管理、服務,提升企業、用戶對社區服務滿意度。促進企業與社區,企業與企業間信息互動和合作。提升社區突發應急能力,降低管理運營成本。實現社區、企業(商戶)及用戶間的互通,盤活經濟。
6、互聯網+養老
2016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2.31億,占總人口的16.7%,居世界首位這標志著我國逐漸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新特征。2014年11月,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公安部、衛計委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組織開展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工作。
7、互聯網+食品溯源
構建食品全流程追溯體系有利于形成消費者、銷售方和農場之間的良性循環、彼此信任,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業發展。農作物生產環節:幫助農場對土地資源、生產環境、農產品生產狀況等進行智能化管理。
加工環節:記錄產品產前產中信息,以及產后的加工包裝、銷售流通各環節信息。
流通銷售環節:建立產地智能化采收、庫存和配送中心及智能化參與式保障體系的電商平臺,將地方的名特優食品對接大城市電商平臺、社區O2O等銷售渠道。
8、互聯網+安全
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和規范,強化電子政務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和制定信息安全分級測評制度、信用管理、安全認證、信息資源管理等安全規范。完善安全監管平臺,推進網絡安全監管的全區覆蓋,實現高度自動化與智能化的運維調度功能。建設信息安全綜合保障體系,積極引進信息安全咨詢、評測和技術服務企業,支持信息安全產品研發與應用,促進信息安全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全面提升信息安全公共服務、技術防范、安全監測、應急處置能力。
9、互聯網+基礎設施
打造“智慧Wi-Fi”,在公共區域提供免費的寬帶無線網絡覆蓋服務,構建“互聯網+”的公共信息基礎設施,通過其強大的連接能力和社交屬性,使得政務、商務和民生服務通道變得更加通暢。以云服務平臺為支撐,構建互聯網小鎮的智慧應用群,信息高度共享、業務敏捷靈動,成為智慧政務、平安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園區、智慧旅游的基石。
10、互聯網+新能源
通過互聯網促進能源系統扁平化,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減排。加強分布式能源網絡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進能源利用結構優化。加快發電設施、用電設施和電網智能化改造,提高電力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三、互聯網小鎮的經濟效益
鎮(鄉)為主體,實施鎮級運營+村級服務的運營方式,在互聯網+農業基礎上,因地制宜,拓展“互聯網+全媒體+文化+旅游”等服務,通過搭建互聯網平臺,將農村政務、智慧農業、電商運營、品牌農業、旅游民宿和農村金融業務融于一體。
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區(濱江)互聯網小鎮實現營業總收入1306億,稅收111億元,其中數字產業營業總收入為127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97.7%;累計集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2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5家,新引進互聯網科技企業170家。
它代表著小鎮的數字產業規模,也意味著互聯網小鎮在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的強勁動力。
東至江暉路,南至濱康路,西至建業路,北至江南大道,在互聯網小鎮近似“凸”字形的版圖上,以北塘河畔核心區和時代高架核心區為雙核心區塊,“一軸雙核兩帶三區”的規劃藍圖已初具規模,在這里,產業發展與雙創活力互相成就,內向而生的創業創新動力,促成了數字產業的“星光閃耀”,而強大的集聚力,又吸引了更多的數字產業要素匯聚于此。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區(濱江)互聯網小鎮的目標是,將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建成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輸出高地和前沿科技創新研究中心,集聚一批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互聯網創新生態系統,成為全球“互聯網+”創新創業高地。
力爭到2021年底,北塘河畔核心區集聚一批上市企業,時代高架核心區成為錢塘江金融港灣的創新基地,小鎮服務全市產業數字化提升的能力增強。
小鎮還提出,要打造中國互聯網平臺經濟集聚高地以及全省網絡信息技術研發高地,為杭州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及浙江打造“互聯網+”世界科技創新高地作出貢獻。
預計到2021年,小鎮范圍內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500億元,稅收達125億元,年接待旅游人數達到30萬人次以上,成為千億級數字經濟小鎮。
文章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