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對四川攀枝花紅格鎮康養開發狀況進行了調查。據報道,18年來,從最早的紅格溫泉假日酒店、攀枝花市綠色運動休閑中心,到紅格國際運動康養溫泉度假區再落地,紅格鎮的開發建設,猶如“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并衍生出各種問題。
紅格鎮地理位置上屬于北緯26°黃金氣候生態帶,由于氣候適宜,日照充足,被譽為“日光之城”,正是基于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所以這些年來,圍繞休閑度假和運動康養,當地進行了三輪比較大的開發。
但從早期的溫泉假日酒店,到最新的溫泉度假區,紅格鎮的三次開發可謂都是一地雞毛,不僅存在著爛尾的問題,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征地農民的利益無法保障等,都成為棘手的難題。
比如報道提到,一期的酒店項目直接爛尾。二次開發中,當地疑似打著綠色運動休閑中心的名義,建設高爾夫球場項目,以此為招牌來幫助銷售其別墅產品。而在國家清理整治高爾夫球場的前提下,直到今天相關項目都沒有整改到位。
此外,第三次開發,特色小鎮度假區規劃城鎮建設總用地15335畝,但大部分項目處于停工狀態。
三次大規模的開發浪潮,并沒有給當地的發展,帶來實質性的提升,讓當地民眾充分享受到自然資源開發的紅利,項目的爛尾反而造成了巨大的善后成本。更重要的是,開發過程中農民“被上樓”,被強制遷離生活的土地,拆遷補償方面還無法得到合理的安置。
從調查來看,開發單位提供的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并不符合農民的預期,但在尚未達成拆遷補償協議的前提下,有農民的房子在人不在場的時候,被直接強制拆除。“被上樓”的農民因此成為大拆大建式開發的犧牲品,當然,最終也沒有享受到開發的紅利。
并且,像第二次開發的綠色運動休閑中心項目工程,所在地正是當地的省級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在高爾夫項目等工程建設及運行期間,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樣遭到了破壞。
地方有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據此進行大規模商業開發,當然是可以的。如果開發合理、運作得當,不僅能提振經濟,還能幫助當地民眾致富。但回顧這三次開發過程,以及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充分暴露出地方在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的盲目和無序。
一方面,脫離地方實際發展水平,缺少科學規劃,就開始大拆大建,超前規劃,導致資金投入太大,卻沒有人氣支撐,項目接連爛尾;另一方面,對民眾的利益訴求以及地方生態,也缺少足夠的尊重和敬畏,以至于在開發受挫之后,當地百姓陷入了更大的發展困境中。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曾提到,鄉村規劃編制不能推倒重來,大拆大建。這一提法,正是考慮到農村大拆大建所蘊藏的巨大風險。而這些風險,在紅格鎮的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幾乎全面暴露出來了,并且后續的修復和補救,將面臨巨大的成本。
毫無疑問,紅格鎮的教訓,是農村開發建設的一個有力警醒。地方要謀發展可以理解,但無論如何,開發不能盲目,不能脫離實際。并且在特色開發和百姓利益、生態保護之間,要做到充分平衡,而不能將后者當成犧牲品。
文章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