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與此同時,隨著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成了轉型期的首要問題。自浙江省云棲小鎮登上歷史舞臺,特色小鎮的建設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開發商所青睞,它作為新型城鎮化的綜合體,有著多重功能,既能夠滿足人文生態的可持續,又能促進社會經濟穩步增長。隨著特色小鎮的發展完善,人們對于特色小鎮旅游的目的不僅限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體驗,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追求體驗式、文化式、沉浸式的文化旅游模式,力求在游覽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當地的獨特文化,“產業為主,文化為魂”便成了當下特色小鎮建設的原則和口號。
截止到2020年末,我國已基本實現在全國范圍內建設10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但仔細觀察,特色小鎮的“特”變得越來越飄渺,小鎮定位同質化、產業聯動力不足、文化產業創意性缺乏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文化+旅游”的模式難以彰顯。如何因地制宜的開發以“文化+旅游”模式為主的特色小鎮、如何將“文化+旅游“的模式開發的淋漓盡致是當下面臨的主要難題。
“文化+旅游”模式下特色小鎮的首要開發因素在于文化支點的選擇,一個內涵豐富的文化背景,可以為小鎮的建設畫龍點睛。從民族元素上來講,我國是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的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從地理環境上講,我國地形復雜且氣候多變,造就了南北方東西方建筑、文化上的差異。總而言之,無論是民族文化、民族風俗,還是建筑特色、環境差異,都可以作為“文化+旅游”模式中的文化支點、特色小鎮中的“特色”進行開發。
一個成熟的以“文化+旅游”模式為主的特色小鎮,它的產業業態往往是多樣化的。在當下發展較好的一些特色小鎮中,大多內部都包含著旅游業、文化產業和旅游地產。針對不同的產業形態,要打造多重氛圍的文化場景,豐富小鎮功能產品,豐富多樣的產業形態讓小鎮越來越具有吸引力,這就要求開發商在建設小鎮之初,就要對小鎮的業態進行規劃,并且在實施的過程中要保證行業彼此間的交流和協調,促進產業與產業之間的共生,發揮文化在產業發展中的影響力。
從游客心理出發,旅行的目的在于愉悅身心,那么在旅行目的地的選擇上,游客更加偏向于交通更加方便的地點。因此,在小鎮的選址階段,區位因素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對于整個小鎮內部線路的布局,開發商要摒棄以我為主的理念,在人流動線的設計過程中,注意人流的單向性,避免人流的沖突造成集體性踩踏事件;注意街道數量要合理,避免一條主街走到尾讓游客感覺過于單調,也要避免分岔口過多讓游客缺乏位置感。合理設計動線組織和選擇區位,對于一個特色小鎮來講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鹿財經